4月20日,人民日報、中國攝影家協會、人民網、人民視頻組織攝影專家和報社編輯對當日人民日報刊登的照片進行認真評選。最終,2版的《絕壁鑿出幸福渠(記錄中國·我們都是追夢人)》入選今天的“推薦精品”,并作為本周(4月15日至4月21日)的候選作品,將參評4月21日舉行的第十六期“人民日報收藏攝影作品”評選。
絕壁鑿出幸福渠(記錄中國·我們都是追夢人)
《 人民日報 》( 2019年4月20日 2 版)
4月17日,無人機拍攝的青林村絕壁天渠。
孟啟恒在打理水渠。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團結鄉青林村,有一條人工開鑿的“絕壁天渠”,潺潺清流不舍晝夜地奔淌。88歲的老人孟啟恒,是當年開鑿這條水渠的元老。
“望著大河喊口干,吃碗米飯是奢望。”上世紀60年代前,赤水河畔的青林村因和河谷間的落差大,土無水灌、家無水飲。30歲出頭的孟啟恒狠下決心,帶領50余名村民,舍生忘死,腰綁粗繩掛在絕壁上,迎著山風,用鋼釬、鏨子、大錘等,在當地一個叫二層巖沙溝的地方引流,歷經5年時間,鑿出一條4000米長的絕壁天渠。
水渠修成后,渠水所及之地,荒山變成四野蔥蘢的千畝良田,青林村每年糧食產量從幾萬斤增加到近120萬斤,沿線村落1700余人也因此吃上了香噴噴的大米飯。“望著大河喊口干”從此成為歷史。
孟啟恒義務巡渠護渠,一干就是幾十年。他經常提醒村里的年輕人,這條生命之渠來之不易。這條渠,是孟啟恒一輩子的驕傲。
王純亮 攝(影像中國)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