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人民日報、中國攝影家協會、人民網、人民視頻組織攝影專家和報社編輯對當日人民日報刊登的照片進行認真評選。最終,1版的《遠望7號船圓滿完成第45顆北斗導航衛星海上測控任務》和14版的《兄弟巡山 守護銀杉》入選今天的“推薦精品”,并作為本周(5月20日至5月26日)的候選作品,將參評5月26日舉行的第二十一期“人民日報收藏攝影作品”評選。
遠望7號船圓滿完成第45顆北斗導航衛星海上測控任務
《人民日報》( 2019年5月20日 1 版)
北京時間5月17日23時4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以一箭一星間接入軌方式,將第45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在距離祖國萬里之遙的南太平洋預定海域,遠望7號船單船精準測控,圓滿完成衛星海上測控任務。
作為此次任務唯一海上測控點,遠望7號船發現目標及時,捕獲快速準確,順利接過陸上測控接力棒,第一時間向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送實時測控數據。
圖為船員們在甲板擺出“70”字樣,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亓 創 韓 帥攝影報道(影像中國)
兄弟巡山 守護銀杉
蔣云龍 王 嫚
《人民日報》( 2019年5月20日 14 版)
李光祿展示野生銀杉果實。 汪 新攝
經過多年研究實驗,銀杉的人工育種繁殖已基本成功。這是人工繁育的一株兩年生銀杉苗。 汪 新攝
李光華、李光祿兄弟攀上高大的銀杉樹采集種子。 汪 新攝
天色微亮,不到7點,李光華房間里的燈亮了。聽著動靜,隔壁屋里的李光祿也起了床。李光華把壺灌滿熱水,拿上飯盒,李光祿也換上了迷彩服,背著包,出了門。兄弟二人開始了這一天的巡山護林。
他們巡的山,叫金佛山。護的林里,有種寶貝叫銀杉。銀杉是一種活化石植物,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可以追溯到300萬年前。
在重慶南川區金佛山上,生長著3000多株銀杉,其中400多株是野生成株銀杉樹。這400多株銀杉,多分布在陡崖圍繞、海拔較高的山脊上。去往銀杉所在的山脊,有些地兒根本就沒有路。
“沒路,就砍出一條路來。”李光祿說。密林深處,砍出來的一條“小路”筆直往上,直逼山巔。李光華和李光祿大多數時候只能佝僂著身子前進。樹葉在腳下被踩得沙沙作響。
“喂,有情況報告,18號、19號銀杉葉子發黃。”巡山途中,見到兩株銀杉情況不對,李光祿立刻給金佛山管委會撥通了電話。
巡山可不是走一圈就行。定期巡查中,給每株銀杉編號掛牌、觀察有無異常、掌握生長情況,是哥倆最主要的工作。
行至山腰,路遇陡壁,無路可走。一架木梯垂直聳立于斷崖之上。李光祿和李光華一前一后,徒手攀爬。“這路算好的,要是在山頂懸崖,只能用手扒著樹走。”李光華說。
天色漸晚。仔細巡查后,沒有發現發黃的樹葉,也沒有被狂風暴雨壓壞的樹干,李光華和李光祿這才放了心。看了看時間,下午4點多。
“趕緊回去了,晚了怕有野豬。最近天氣多變,遇到暴雨就糟了。”李光祿催促著李光華往回走。他說的這兩樣,是巡山人最怕的危險。
“我們都遇到過,一次看到過10多頭野豬成群出來,最近相隔不到50米。但是它們沒發現我們,自己走了。”李光祿說,還有次暴雨誘發山洪,水淹到了他的腰上。
山洪之后,妻子張成容差點再也不讓他巡山去。“我下次注意,早點回來就是了,我們不去,誰去嘛。”李光祿這樣安慰妻子。
最初,守護銀杉的擔子在大哥李光明的肩上。1980年,工作人員到金佛山普查銀杉。熱心為工作人員帶路的李光明,一帶就帶成了巡山人,這一巡,就是24年。2004年,李光明突發疾病去世。大哥走后,二哥李光華捧過接力棒。2015年,三弟李光祿也加入了護林的行列。
“只要走得動,就一直走下去。”李光華說,李光華和李光祿沿著大哥開出來的這條巡山路,一次次上山、下山,漸漸成為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
如今的3000多株銀杉樹,最大的樹徑和碗口一樣粗了。
有一年,銀杉樹上果實累累,李光華要把果實采回來,銀杉籽是人工繁育銀杉的基礎。采果的時候,驚起一窩窩飛鳥,跑出來一窩窩松鼠,都是來跟他搶銀杉果的。寂靜的林子里,一下子熱鬧起來了。
除了采銀杉籽,李家兄弟沒有從山上帶回來過什么。打幾只值錢野味、采幾株珍貴花卉、挖幾根罕見藥材……這些事,李家兄弟從來不做。“干干凈凈上山,干干凈凈下山。”李光華說完,發現自己渾身都是泥巴,他笑了笑,指著胸口說,“這里干凈。”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