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沙村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丙妹鎮西南部,距離從江縣城7.5公里,是一個純苗族聚居村寨。由宰莊、大寨、宰戈新寨、王家寨、大榕坡新寨等五個自然寨組成。全村16個村民小組,545戶2758人,其中有中共黨員37名。目前,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9戶724人。
岜沙村國土面積18.2平方公里,海拔500米,耕地面積1602畝,主要經濟收入以農業為主,輔以勞務輸出和快速發展起來的鄉村旅游產業共同組成。
岜沙村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獨特的原生態苗族文化習俗、保留著古老的苗族服飾和傳統的節慶活動,以及神秘的“成人禮”、“樹葬文化”等,被外界譽為“槍手部落”和苗族文化“活化石”。
近年來,從江縣充分利用岜沙村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積極推進“旅游扶貧”事業發展。岜沙村開始實施“五個一批”和“六個精準”發展鄉村旅游經濟,助推村民解困脫貧。2015年,岜沙村被國家旅游局授予“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2017年,又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據統計,2017年岜沙苗寨旅游景區年接待游客180多萬人次,帶動了從江縣整體旅游發展,實現綜合收入達到12.72億元。2018年,岜沙景區門票收入超過了500萬元,其中,80%門票收入用于旅游開發建設、村集體經濟發展和改善村民生活,實現了“村民積極參與旅游服務,家家享受旅游紅利”,每戶年均旅游收入3000元以上。2018年岜沙村有131戶650人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至2.73%。
如今,岜沙村已成為中國原生態鄉村旅游一顆璀璨明珠。
曠惠民的《鄉村旅游促發展——岜沙四季》入選2019丹寨公益影像扶持計劃。
評委會評語:曠惠民30年多年的攝影生涯中,一直選擇環保、鄉村、礦工等時代性主題,用五年、十年、二十年時間跟蹤記錄,關注拍攝對象的發展、變化與得失。他的這組《鄉村旅游促發展——岜沙四季》正是脫胎于其長期拍攝的專題《岜沙二十年變遷》。曠惠民有著豐富的拍攝經驗和圖片編輯技巧,從這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采用對比拼版編輯的呈現方式,以春夏秋冬為線索,以環境結合當地人物生活生產狀態為各自單元,充滿注重畫面的形式美感,在有限的畫面空間里呈現出更豐滿的圖像內容與信息。這樣的作品可以為許多關心鄉村變化和民族風情的創作者提供寶貴的借鑒。
左圖:2018年2月,岜沙村大寨全景。初春,云霧中的岜沙苗寨像一片綠葉靜靜的臥在崇山峻嶺深處。
右圖:2018年4月,岜沙大榕坡新寨。春節過后是岜沙青年人結婚的高峰季節。盡管岜沙人家經濟收入不斷增加,他們還保留著古老的生活習俗。清晨,男方派人去女方家接新娘,新娘出門時穿一雙草鞋,在一位小姑娘陪伴下徒步去男方家成親。岜沙男女婚嫁是在同村異姓中結合。女子有了生孕后才會正式搬到男方家一起生活勞作。
2018年2月,岜沙村大寨全景。
2018年4月,岜沙大榕坡新寨
左圖:2017年春季,建設中的岜沙原奢度假村。岜沙原奢度假村位于東方黨菇坡,2016年8月動工建設,占地面積135467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6802.6平方米,由27棟獨立別墅群和會議中心等相關建筑群組成,總投資超過2億元人民幣,是一家豪華高檔度假酒店。
右圖:2017年春季,正在梯田里耕地的岜沙漢子。數百年來岜沙人一直在陡峭的山崗上開墾梯田種植糯禾,延續著自產自足的農耕生活。被稱為大山的雕刻者。岜沙苗族同胞虔誠崇拜水牛,這是古老農耕文化的縮影。
2017年春季,建設中的岜沙原奢度假村。
2017年春季,正在梯田里耕地的岜沙漢子。
左圖:2018年7月,太陽透過云層照射在岜沙土地上,遠處7公里外的都柳江邊就是從江縣城。40相傳岜沙是古代蚩尤部落的一個分支,村寨有著數百年的發展歷史。如今保留著古老的生產生活方式,被人類學專家譽為苗族文化的古化石。
右圖:2013年7月,岜沙東方坡秋千節。進入夏季,岜沙男女青年通過傳統的守腦、吃新節、映山紅節、秋千節等活動相識、交往、相愛,在征求雙方家長同意后可以結為伴侶共度人生。
2018年7月,太陽透過云層照射在岜沙土地上,遠處7公里外的都柳江邊就是從江縣城。
2013年7月,岜沙東方坡秋千節。
左圖:2018年夏季,岜沙大榕坡新寨梯田里的糯禾生長茂盛。史書記載,苗族為經過多次大遷徙最后在西部山區定居。岜沙現存十多種耐冷、耐陰、耐爛、抗旱等特性的糯禾品種。古老的梯田土質肥沃粘性好,非常適宜糯稻的生長。
右圖:2018年7月,岜沙宰戈新寨。夏季傍晚,岜沙滾姓家族上百婦女們聚在古楓樹下高興的吃著糯米飯,喝著滿月喜酒。岜沙人靠著古老的家族生產生活方式繁衍傳承苗族文化。
2018年夏季,岜沙大榕坡新寨梯田里的糯禾生長茂盛。
2018年7月,岜沙宰戈新寨。
左圖:2013年10月,岜沙村民在污東梯田邊準備秋收糯禾。糯禾具有遲熟、高桿、大葉、長穗等特點,適應于山區冷、陰、爛、銹田中生長。它比水稻生長期長,谷粒不易脫落。自然環保的“稻、魚、鴨”共生體是中國古老農耕文化的結晶,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
右圖:2017年10月,富裕起來的岜沙人開始大面積拆除低矮破舊的舊房,重新修建三層樓房。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岜沙人幾代同住在一棟低矮破舊的木房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修建一棟木房要養三四頭牛,長大后到從江縣城出售再購回建筑材料,請同族兄弟幫忙搭起木房框架,然后用幾年時間才能慢慢建好。
2013年10月,岜沙村民在污東梯田邊準備秋收糯禾。
2017年10月,富裕起來的岜沙人開始大面積拆除低矮破舊的舊房,重新修建三層樓房。
左圖:2018年10月,清晨,云開霧散,金色的糯谷成把成把地掛在高大木架上,成為岜沙大寨最美麗的風景。秋末,岜沙空氣中飄著濃濃的糯禾清香。當太陽從云霧中緩緩升起時,人們開始日升而出,日落而歸的農耕生活。
右圖:2015年10月,岜沙望江坡秋收糯禾的一家人。糯米飯營養豐富,攜帶方便,不易餿、耐咀嚼、抗饑餓,是岜沙人日常勞動攜帶的主要食品。
2018年10月,清晨,云開霧散,金色的糯谷成把成把地掛在高大木架上,成為岜沙大寨最美麗的風景。
2015年10月,岜沙望江坡秋收糯禾的一家人。
左圖:2017年12月,偏遠的宰革新寨,成片的新房占用了大片菜地。岜沙成為國家4A景區以后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家庭經濟收入逐年增長,村里每年都會新建一批住房。近10年,岜沙新建200多棟寬敞的樓房,每年岜沙村民和外地商人投資開辦商店超市、旅館客棧。
右圖:2017年農歷十月十九,岜沙村的蘆笙節。岜沙蘆笙節這天的下午,男人們身穿節日盛裝聚集在古老的東方坡吹起歡樂蘆笙曲慶祝豐收,祈求祖先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家族興旺。如今,岜沙村有五支蘆笙表演隊,常年參加旅游表演的隊員超過300人。
2017年12月,偏遠的宰革新寨,成片的新房占用了大片菜地。
2017年農歷十月十九,岜沙村的蘆笙節。
左圖:2019年1月,大雪過后的清晨,岜沙苗寨在寒風中漸漸蘇醒。岜沙村成為貴州省重點開發建設的人文旅游景區后先后投資數千萬元新建改建了水泥公路,引水入戶,改建電網,擴建希望小學,人均年收入逐年增長,古老的村寨開始變得富裕起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經濟快發展,岜沙在強大外力推動下發生著巨變,已成為展示苗族傳統文化、備受矚目的旅游勝地。
右圖:2017年農歷十月十九,岜沙村的蘆笙節。清晨,岜沙婦女們要給家人準備過節穿的新苗衣,做好豐盛的午餐。下午兩點,未滿周歲的孩子穿著苗家盛裝,頭戴銀飾由母親或奶奶背著聚集在古老的東方坡。新生嬰兒在浩浩蕩蕩的隊伍中參加蘆笙節祈福祭祖活動,成為了一年一度的蘆笙節里的亮麗風景。
2019年1月,大雪過后的清晨,岜沙苗寨在寒風中漸漸蘇醒。
2017年農歷十月十九,岜沙村的蘆笙節。
個人簡介
曠惠民,1989年開始從事攝影工作。1996年,評為“湖南省攝影十杰”稱號。2005年獲“中國十佳青年攝影師”稱號。2006年,《礦工生活》專題被中央電視臺等30多家媒體選用。現已完成專題攝影作品20多部。從2007年至今,先后20余次在國家級和世界攝影比賽中獲獎。在國內、外重要攝影藝術節展出作品78場次。主要攝影創作成果如下:
2007年7月,參加第二十二屆全國攝影藝術展《吉木成佛》獲記錄類銀獎。《小礦山礦工生活》獲記錄類銅獎。
2009年3月,《毛澤東故鄉人》獲第二屆全球索尼專業攝影比賽三等獎。同年作品在全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專業畫廊、博物館展出。
2010年7月,《岜沙二十年變遷》和《岜沙——苗族古老生活紀實》分別獲中國第23屆攝影藝術展紀實類優秀獎。
2010年8月,《岜沙變遷》獲第三屆多彩貴州——中國原生態國際攝影大展特別榮譽獎和文化保護獎。
2011年5月,《岜沙變遷》獲美國《國家地理》“所有之路”職業攝影師獎。
2012年2月,《還鄉》獲第55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文化與藝術類”三等獎。
2012年12月,《岜沙紀》專題獲中國首屆鳳凰國際雙年展“銀鳳凰”獎。
2012年7月,《還鄉》專題作品獲湖南省首屆文學藝術獎。
2014年4月,《沅水河殤》專題作品獲新浪2013年度深度報道優秀攝影師獎。
2015年3月,《托口遺夢》獲美國POYi全球圖片故事“社區關注”類決賽獎。
2015年4月,《岜沙紀:1989-2014》獲新浪年度紀實攝影師大獎。
2019年7月,《鄉村旅游促發展——岜沙四季》入選2019丹寨公益影像扶持計劃。
相關鏈接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