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攝影為媒,美美與共,以攝影為媒,心心相通。10月18日下午,由北京國際攝影周組委會、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汽車俱樂部分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摩托車分會作為指導單位,751D·PARK及AceGear知行車谷聯合主辦的北京國際攝影周2019751·知行車谷分會場活動開幕式暨新聞發布會在751D·PARK北京時尚設計廣場的藝文空間舉辦。
在發布會上,北京國際攝影周組委會、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汽車俱樂部分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摩托車分會、751D·PARK及AceGear知行車谷的領導們共同啟動了開幕儀式。并宣布,以“生而相似,敢為不同”為主題的首屆汽車文化攝影作品展,以及以“我們”為子展主題的汽車機車俱樂部互動攝影作品展正式開展。此外,宏昌竣體育公園創始人楊潤忠、數十家行業資深媒體、知名攝影師、來自汽車機車文化IP負責人及各類車友俱樂部主理人嘉賓們共同到場,見證了這一中國汽車文化進一步立體深化發展的重要時刻。
北京國際攝影周組委會策展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華僑攝影學會會員索亞倫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汽車俱樂部分會秘書長張士立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摩托車分會秘書長李彬
北京正東電子動力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北京迪百可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軍元
AceGear知行車谷聯合創始人兼CMO齊宇
在開場致辭中,索亞倫也提到了開設汽車分會場的重要意義,他表示:“風雨70載,中國的汽車工業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薄弱到強大的過程,并逐步從汽車消費大國向汽車產業強國邁進。與此同時,從汽車及汽車文化扎根中國到發展演進的四十年間,國家進步、社會變遷,汽車是親歷者,是見者證,同樣也是實踐者與助力者?!逼嚬I與攝影藝術緊密相連,還觸達到了更為廣闊的工業領域,紀錄、傳遞、發聲,用攝影人的力量助力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并以此推動當代中國影像文化和汽車文化的建設。
文化讓冰冷的工業具有人文溫度,煥發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如今的751D?PARK北京時尚設計廣場,也已經完成了從歷史工業區到北京時尚文化新地標的轉型,成為了文化的發生地與聚集地。751D?PARK也將繼續助力AceGear知行車谷,為中國汽車文化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作為首個汽車及汽車文化主題分會場,751·知行車谷分會場將秉承著北京國際攝影周和751D?PARK北京時尚設計廣場的美好愿景,以人、車、生活為紐帶助力汽車攝影全面創新發展,開啟汽車文化發展的新篇章。
結合北京國際攝影周“影像:時間·記憶”主題,751·知行車谷分會場首次開創性的聚焦于汽車及汽車文化。此次攝影展集結了上百幅汽車圈內最優秀攝影師的作品,其中不乏梁朝輝、許群、劉上等汽車圈內的知名媒體人和攝影大咖參展,也有幸將中國汽車運動專家、“中國動態攝影大師”于明先生生前的兩幅作品呈現在了觀眾面前。
以“生而相似,敢為不同”為主題的專題攝影展,在向大家展示每一輛汽車背后故事的同時,也在致敬每一位汽車攝影人。作為最忠實的記錄者,他們用快門記錄,通過影像傳遞故事為生活發聲,用攝影人的汗水與力量澆鑄著汽車攝影的夢想與未來,推動著中國汽車文化進步與發展。
由汽車的藝術性和社會性衍生而來的汽車文化,遍及我們生活的各處角落,車文化俱樂部也應運而生,成為新的社會文化組成一分子。新文化元素誕生的背后,是很多像AceGear知行車谷這樣致力于推動中國汽車文化發展與變革的企業在努力。透過影像深度鏈接人、車、生活關系的汽車攝影,也納入了AceGear知行車谷的發展規劃中。
在建立以汽車、機車俱樂部為主導的社群經濟與文化模式基礎上,將汽車攝影藝術作為汽車文化的分支融入其中,以“我們”為子展主題的汽車機車俱樂部互動攝影作品展作為此次汽車分會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集中展現中國汽車俱樂部平臺、中國摩托車俱樂部平臺會員俱樂部的多彩生活及文化發展。
近年來,北京國際攝影周積極推動模式變革,從一年一度的文化活動向具備產業縱深的市場化運營服務平臺轉化,借此契機,751·知行車谷分會場充分發揮了北京國際攝影周的品牌效應和資源優勢,751D·PARK工業時尚氛圍和AceGear知行車谷行業資源,以及主展區Ace Cafe 80年汽車機車歷史的文化感召力,加快當代中國影像文化的建設,進一步帶動汽車文化及汽車產業發展,推進中國汽車營銷及服務的根本變革。
本次北京國際攝影周751·知行車谷分會場活動以Ace Cafe及火車餐吧、751火車頭廣場為根據地,除了沉浸式的主題靜展體驗外,還設置了兒童互動專區和以“Back to the future”為主題的復古迪斯科晚會,開放時間為10月18日至23日。人、車、美好生活的完美融合盡在751·知行車谷分會場。
北京國際攝影周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國新聞攝影學會、中國圖片集團和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聯合承辦,是北京市極具品牌影響力的公益性攝影主題公共文化活動,自2013年至今,已連續成功舉辦六屆。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