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人民日報、中國攝影家協會、人民網、人民視頻組織攝影專家和報社編輯對當日人民日報刊登的照片進行認真評選。最終,3版《秀嶺隧道建設者——8分鐘與12年》的配圖“施工人員操作風鉆。”(欄目:記錄中國,作者葉傳增 王一翔)入選今天的“推薦精品”,并作為本周(11月18日至11月24日)的候選作品,將參評11月24日舉行的第47期“人民日報收藏攝影作品”評選。
秀嶺隧道建設者——8分鐘與12年(記錄中國)
(人民日報 2019年11月21日 3 版)
施工人員操作風鉆。
“咣當咣當……”9時30分,云南大(理)瑞(麗)鐵路秀嶺隧道工地,一輛“小火車”載著施工人員從洞口緩緩駛入。
頭頂圍巖的滴水偶爾落在皮膚上,黏黏的,有一種溫熱感。“最熱的地方在掘進掌子面,溫度42攝氏度以上。”項目部總工程師秦鵬索性脫掉上衣,光著膀子套上了反光背心。
秀嶺隧道穿過7條斷裂帶,軟巖大變形、突泥涌水、坍方、高地溫是隧道施工的四大“攔路虎”。
“這里的巖層可以軟得像豆腐,突泥涌水能變成泥石流。開工至今,共發生23次初期支護變形,4次大型坍方。”秦鵬說得風輕云淡。
一個半小時后,抵達機器轟鳴、潮濕悶熱的掘進掌子面。18平方米的空間,8名工人在進行支護作業。
時間已是晌午,午飯馬上要運到了。“多虧隧道溫度高,飯菜永遠都是熱乎的。”工人楊映輝打趣道。
秀嶺隧道是大瑞鐵路全線最長的單頭掘進隧道,2008年開工,全長17.623公里,截至今年11月20日,剩約4.2公里,預計明年底貫通。通車后,列車通過隧道僅需8分鐘左右。
為了8分鐘,建設者們一頭扎進滇西深山,苦干12年。“大學同學有些經歷了三四個項目,我的簡歷上只有一行——大瑞線秀嶺隧道。”秦鵬笑了笑,“但我不羨慕他們,用12年做一項百年工程,我覺得值。”葉傳增 王一翔 攝影報道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