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3日,人民日報、中國攝影家協會、人民網、人民圖片組織攝影專家和報社編輯對當日人民日報刊登的照片進行認真評選。最終,1版《生態種養》(作者田凱平)、2版《探訪“火眼”實驗室》(作者李舸)入選今天的“推薦精品”,并作為本周(2020年4月13日至4月19日)的候選作品,參評4月19日舉行的2020年第16期“人民日報收藏攝影作品”評選。
生態種養
(人民日報 2020年4月13日 1 版)
近年來,安徽省六安市農民因地制宜開展稻蝦輪作、藕蝦共作等生態種養殖方式,助力增收致富。圖為日前該市裕安區江家店鎮新溝村,種養戶在稻蝦輪作的農田里捕撈小龍蝦。田凱平 攝(影像中國)
探訪“火眼”實驗室
(人民日報2020年 4 月13日 2 版)
檢測人員通過安全傳遞窗轉接滅活病毒樣本。
近日,記者來到華大生物科技(武漢)有限公司,探訪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火眼”實驗室。該實驗室由武漢市政府、東湖高新區、中交二航局、上海諾瑞實驗室、華大基因聯合共建。
2月初,該實驗室僅用5天時間就在武漢光谷啟動運行,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應急檢測,日均檢測能力超萬人份。
疫情發生后,武漢華大公司第一時間集結力量、以科技抗疫,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核酸檢測試劑盒(熒光PCR法)。
檢測樣本送達實驗室后,要經過接收、拆包、滅活、信息核對、分液、轉板、核酸提取、檢測擴增、報告審核和發放等一系列流程。其中,滅活是最為關鍵的環節。
人民日報記者 李舸 攝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