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末,當獲知入選“索尼青年攝影師發展計劃(高校組)”,并能為《故園·黃河兩岸》提供相關器材和資金支持時,內心頗為歡喜。
黃河文明在中華文化的源流上一直占據主流地位,如《漢書·溝洫志》:“中國川原以白數,莫著于四瀆(江、河、淮、濟),而河為尊。” 一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大半篇幅都是由黃河抒寫河渲染出來的。但黃河究竟是何種模樣呢,我帶著這樣的思考開始了黃河沿線的拍攝。《故園》其創作主旨即對沿線黃河景觀的客觀圖像記錄,試圖勾勒出一副當下黃河的圖畫,呈現其美的結構。
作為高校組的入選攝影師,該組作品同時也是我作為攝影專業研究生時期的畢業設計。作品從擬定思路、開題、多次驅車前往黃河沿岸拍攝至研究生畢業展覽初步成型,拍攝時長已持續三年,而今處于未完成的階段。此前作品拍攝主要聚焦于中游和下游段中黃河與人、景觀之間的關系,上游段部分因資金短缺的原因,只在源頭端——瑪多鄉(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有些許涉及。故此次受“青年攝影師發展計劃”的資助,能夠有機會拍攝時黃河上游段(甘肅、四川、青海的交界處),彌補此前拍攝的空白,能夠如實完整滴展現其現實原貌。
在拍攝器材上,《故園》原采用4×5大畫幅座機,使用90mm廣角鏡頭和210mm中焦鏡頭進行拍攝。因此為延續原有作品的空間結構,此次器材拍攝上我選擇索尼全畫幅微單A7RIII和SEL2470GM鏡頭。首先是此款微單作為外拍機所帶來的輕巧方便與高清畫質,其次是為匹配原有大畫幅相機的鏡頭焦距(因4×5大畫幅鏡頭與135單反相機鏡頭間的焦距間存在一定轉換率,轉換后正好約在24-70mm鏡頭的焦段內)。
拍攝參數:光圈F5.0;曝光時間 1/250s; iso 100 (機身:索尼A7RM3;鏡頭:SEL2470GM)
入夜的扎陵湖 / 攝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
扎陵湖,黃河上游的大型高原淡水湖,與鄂陵湖并稱為“黃河源頭的姊妹湖”。
黃河自西南處的星宿海流入此處,東北流出,因湖泥含量較少,故湖水澄清呈青藍色。入夜的扎陵湖在余暉的揮灑下如一條白色的絲帶,緩緩流動。
拍攝參數:光圈F6.3;曝光時間 1/250s; iso 200 (機身:索尼A7RM3;鏡頭:SEL2470GM)
電網搶修 / 攝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唐克鎮
唐克鎮,一座黃河邊的小鎮,因其地理位置關系,素有“九曲黃河第一灣”的美譽。
高原的天氣總是變幻莫測。驅車至唐克鎮這日,遇上小鎮十年難遇的驟雨狂風。一夜的強風刮倒當地的電路電網,使得小鎮連續兩日都處于斷電狀態,無法正常運作。國家電網工人們在驟雨初停時開始爭分奪秒地搶修電路。
拍攝參數:光圈F3.2;曝光時間: 1/2500s; iso 200 (機身:索尼A7RM3;鏡頭:SEL2470GM)
牧野之鄉 / 攝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境內
一片被高山草甸、濕地沼澤覆蓋的區域。高原曠野,牧人揮舞牧羊鞭,逐水而居。
這里是位于黃河上游的瑪曲縣,處于甘南州西南部,同時也是甘、青、川三省的交界處。瑪曲——在藏語中即為“黃河”之意,是國內唯一一座以母親河——黃河——命名的縣城。黃河從巴顏喀拉山脈發源,一路蜿蜒東去,而瑪曲縣被環繞其中。
拍攝參數: 光圈F3.2; 曝光時間: 1/2500s; iso 200 (機身:索尼A7RM3;鏡頭:SEL2470GM)
風雨欲來 / 攝于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境內
遠方電閃雷鳴,群山在雨霧中若影若現。每年六月,即雨季之始。高原上湖泊、洼地星羅密布,涵養水源,為黃河源源不斷注入生命力。(黃河的水量在瑪曲縣內流量增加108億立方米,占黃河總徑流量的58.7%。(援引自瑪曲縣委宣傳部資料)
拍攝參數: 光圈F8; 曝光時間: 1/400s; iso 200 (機身:索尼A7RM3;鏡頭:SEL2470GM)
泥沙匯聚 / 攝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唐克鎮
“黃河斗水,泥居其七”。黃河上游段自青海省果洛州藏族自治州的瑪曲縣城至達日縣,河水由清逐漸轉黃,至甘肅省龍羊峽段再次澄清。
上游段兩岸高寒草甸生態系統的不斷退化,致使大量泥沙淤積于處,匯聚至黃河。黃河之水,潺潺水流,自西向東,匯聚成海。路漫漫,依然在行。
其實在拍攝《故園》的前期,有嘗試過使用不同的膠片類型進行拍攝,從未想過會采用數碼相機,一來沉迷于傳統膠片的手工特性,二來希望能夠沉下心來去靜觀畫面。但此次采用索尼的全畫幅微單,在其輕便度、色彩還原度和畫質上都遠超預期,是我能夠在客觀、高清地拍攝現實畫面的基礎上,可以隨時隨地的拍攝更多精彩瞬間。
從文化交流而言,索尼公司一直致力于發掘、發展國內青年攝影師,為其搭建一個學習、交流和推廣的平臺,樹立行業標桿,而我在此也學習頗多、收獲頗多。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