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攝影行業的從業者,有時候會莫名其妙地對于本行業的某些現象憂思一下:我們那么喜歡按動快門,每天都產生大量圖像內容,有的社交了、有的展覽了、有的傳播了、有的賺錢了、有的得獎了……但更多的,其實也就躺在個人的各種硬盤、手機里。咱們拍照片的,不僅要享受按下快門的快感,更要學會管理和保存自己的成果。
市場總會比我們自己更早發現需求,一時間各種個人云端存儲設備紛紛登場。今天,我拿到一款聯想的個人云存儲設備,來和大家聊聊我的使用體會。
從3.5寸到2.5寸的硬盤,再到SSD固態硬盤,現在的大容量存儲介質已經變得比一根內存條還要小巧(當然不能算上外殼的體積),這也就決定了今天的云存儲設備的體積越來越小巧、輕便——A1就是這樣的一款產品,輕巧便攜是它的第一重特征。
外觀
很簡約的包裝,標志著這款產品的輕量化定位。
打開包裝取出所有內容,一切都是那么簡簡單單,除了那個真心小巧的主機,也就只有電源線、一根網線和一本說明手冊而已。
再來看看A1的體積,我拿來12寸的玩偶和手機與合個影……相當嬌小的身形。
主機后端有電源按鍵、一個USB3.0的接口、一個標準網線接口,以及電源接口。
接口可以直接與家里的路由器相連,從而建立一個使用網絡傳輸數據的環境,而配備的USB線可以用于擴展容量。這樣我們就擺脫了桌面上繁瑣的數據線,操作更加簡潔方便。
這樣的連接方式對我個人來說還有個好處——我的路由器不在電腦主機旁,桌面不需要占用空間放置A1,更不會聽到噪音。說起噪音,盡管對我完全沒有干擾,我還是要來看看A1有什么過人之處。
先看看頂部,通過外殼的百葉結構,可以完全看到內部的元器件。
再看看底座部分,有一排整齊的散熱柵欄。
這說明,A1打造了一個上下完全打通的對流空間,非常有助于熱量排出,事實上,這個小家伙也根本沒有安裝風扇,基本上噪聲為零。我連續開機了72個小時,外部也僅僅溫熱的感覺。
總之,A1相當素凈小巧,在我一堆電子設備的辦公環境中,絕對算得上是顏值擔當了(偶爾還可以當個耳機托架什么的)。
登錄
現在,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了。
我們要明白,這不是單純的一塊硬盤,是軟硬件相結合操作的設備,所以在最初使用時,有注冊用戶名、密碼、綁定設備等一系列的操作。
說明書上找到APP的下載二維碼地址
拿起手機掃一掃
就可以直接下載安裝
記得要打開A1的電源,連好網線,手機APP很快就掃描到設備,搞定!
再回到電腦上打開控制程序(電腦端和手機端的程序都叫做:數據守護者),就可以進入A1進行文件傳輸。
體驗完移動端,電腦版的同樣通俗易懂,根據說明書上的網址:https://personalcloud.lenovo.cn/download/(閱讀此文可以點鏈接直達)下載對應系統的版本。
之后注冊/登錄的操作跟手機上基本一致,然后可以用手機客戶端來添加設備。
值得一提的是:個人云除了Windows PC外,還支持Mac OS、Android手機、iOS手機及Android TV,可以說是實現全平臺通聯。
管理
第一次登錄,在手機系統或電腦中打開“數據守護者“的軟件,會看到下面的畫面。能發現就一臺可選設備,點擊方向圖標進入。這也說明,我們在未來可以使用這個軟件控制多臺個人云存儲設備。
上圖可以看到存儲空間的軟件管理界面——手機和電腦端二者只是畫面不同,功能和結構邏輯完全一致。
上圖中,軟件頁面一目了然,使用過網盤的小伙伴一定輕車熟路,沒有使用過的稍稍摸索一下,也能很快上手。
我首先做了個視頻傳輸的測試,在“我的視頻“目錄下上傳了幾部高清電影。我家用的是光纖100M的帶寬——目前很多家庭都已經將網絡升級到了這個規格——我的電腦主機連接網線上網,現在來看看傳輸的速度。
上圖顯示的速度對我來說可算是嘆為觀止了,三個上傳任務同時開啟,每個傳輸速度都能達到20M以上,這比我向付費的某度盤上傳速度可要快了4倍左右。
此時我查閱了一下A1的網絡傳輸參數,是這么描述的:Samba服務在千兆網(理論值125MB/s)下,上傳110+MB/s秒,下載80+MB/s。大家應該不用特別去研究這其中的專業名詞,總之,對于我們這些整天跟各種進度條“戰斗”的人來說,一個字,就是很爽!
上圖是用手機端app打開的界面。
這時,我就像在視頻網站上那樣點點戳戳,打開我上傳的影片,劃動手指,數次播放、暫停、拉動進度條等。影片的載入和播放沒有一絲卡頓,非常流暢。之后我也離開房間到了戶外,再到辦公室里再次嘗試播放,只要有wifi的地方,播放速度都沒什么問題。
我們總在追求用更大的屏幕觀看影片,手機看視頻,對于我來說,只是熬過漫長的地鐵通勤時光的無奈之舉,所以,我嘗試著將A1與電視屏幕相連通。
上圖是我使用與電視連接的網絡高清電視機頂盒連上家里的WIFI。
現在的機頂盒大多都是安卓系統,恰好,聯想官網也提供了安卓TV版的“數據守護者”軟件的下載,安裝好后,我就在電視上看到了這個界面。接下來,我就不用再像以前那樣拿著硬盤跑來跑去連電腦、連電視了——只要簡單上傳,打開電視,打開軟件,就能用大屏看大片了,再次寫一個“爽”字!
現在再來看看有關圖片的存儲管理。
我刻意沒有選擇在家中局域網環境下測試,而是到辦公室使用網絡上傳一些手機攝影作品,并給它們分好了類別,裝入不同的文件夾中。我很感興趣的是,如果我在外網環境下上傳文件,而A1老老實實地待在家里,傳輸速度會怎樣?
基于單位網絡的原因,確實要比在家里上傳文件的速度慢了不少,沒有一項單獨任務能到達1MB MB/s的速度,但也完全在可接受的范圍內,不是“嗖嗖嗖”,但也不會吐槽它。
再在手機端來看這些圖片(見下圖)。
在這里,可以看到這種瀏覽圖片的方式非常方便,和我使用手機相冊沒有什么不同,一樣可以進行劃動放大、翻頁的操作,即使在戶外4G、5G環境下,也很流暢(當然,要記住,如果不想消耗流量,最好下載到手機相冊里觀看)。屏幕下方的工具欄也支持各種網絡操作,包括分享到朋友圈中。
我注意到,在自己設定的文件夾中,可以按照當時上傳文件時設定的目錄來觀看圖片,但是如果回到軟件界面的首頁,直接打開“圖片”文件夾,所有上傳的圖片就會全部展示出來,而且是按照拍攝時間順序排列,這種時間線的展示邏輯,也和主流手機的相冊展示是一樣的。
對于其他類型文件的操作就不贅述了,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于在A1中進行圖片存儲及管理的一些體會。
首先,它的自動備份功能很強大,可以將手機和微信的圖片同時備份。外拍時,我們通常一次性拍攝的圖片很多,手機內存很容易告急,A1的自動備份可以解決這個麻煩。
其次,它可以多終端訪問,遠程互聯,多人協作,即使我們分散各地拍攝,也可以隨時隨地共享圖片。
此外,個人云A1具有地圖相冊功能,能通過GPS鎖定拍攝地點,我們在不同地點拍攝的照片可以進行自動歸類,甚至還可以智能去重,這樣是不是方便多了?
在操作過程中,我對A1這款產品,尤其是軟件方面有了一些期望。如果A1在未來能夠加入眾多的關鍵詞標簽選擇,在上傳圖片過程中相對輕松地為圖片打上標簽,并且能夠在右鍵菜單里加入批量重命名的功能,甚至還能像手機相冊那樣,能夠加入對于圖片的一些基本的“編輯”、“美化”的功能,那么這款產品一定會更受歡迎。畢竟,人們每天都在生產海量難以計數的圖片,而這些圖片也是需要被上傳管理的主要部分之一。期待未來它的升級版能擁有更多的功能。
小結
按照慣例,讓我們來小小地總結一下A1這臺極具特色的個人云存儲設備。
硬盤內置,不需要組裝,直接接電源,把網線接到路由器上就可以配置了,上手超級簡單。
手機APP支持設備遠程關機重啟,機身上也安裝了電源鍵,雙重選擇,滿足用戶的使用心理。
沒有風扇,因此減小了體積和重量,幾乎靜音,硬盤全速運轉,分貝也在30以下。上下貫通的“煙囪”結構,保證了無風扇下機身的自然散熱。
硬盤支持定時休眠,可以降低噪音,功耗,也可以延長硬盤的使用壽命。
在千兆網下,使用數據守護者上傳下載在40MB/s左右。
這款產品在我看來很適合看劇,容量足夠大,不用擔心空間的問題,也可以考慮小型團隊之間互相分享文檔。
A1應該還算是入門級產品,我拿到的這款是2T空間的版本,可能需要用戶在購買之前做好判斷,挑選適合自己的容量。
A1僅支持單硬盤,所以沒辦法使用硬盤鏡像(RAID1)模式了,但此功能T1支持,有此需求的用戶建議選擇T1。
但是專業的西部數據NAS紅盤也極大地降低了數據丟失的風險。
軟件設計上還有可以繼續開發升級的潛力空間,尤其對于我們這樣大量跟圖片內容打交道的人群。希望未來能夠看到專門為圖片存檔、分類、編輯等方便做出的提升。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