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上午,第二屆中國·大連國際海洋城市文化攝影周新聞發布會在北京中國攝影家協會多功能廳舉行。會議宣布,第二屆大連攝影周將于9月26日在大連金普新區正式拉開帷幕。
中國攝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鄭更生,中共大連市委常委、金普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李鵬宇,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柳軍,中國攝影家協會分黨組成員、秘書長高琴,中國攝影家協會顧問王玉文,美國攝影師丹·桑多瓦爾以及來自中共大連市委宣傳部,大連金普新區黨工委、大連市文旅局、大連市文聯、大連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大連新聞傳媒集團等單位的領導和嘉賓和30余家在京主流新聞、攝影、旅游界的媒體記者出席活動。發布會由中國攝影報社社長趙迎新主持。
中共大連市委常委、金普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李鵬宇致辭。
“我們期待各位攝影家以開闊的視野、睿智的目光,瞄準大連城市發展的新成果、新風貌,以不拘一格的作品記錄新時代大潮中大連的歷史變遷、發展變化、城市風采、人文風貌,通過驚鴻一瞬,用影像獨有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多角度講好‘大連故事’、展現濱城風采。”發布會上,李鵬宇表示金普新區作為全國第10個、東北地區第一個國家級新區,是大連乃至遼寧的“經濟重鎮”,經濟總量占大連市三分之一左右。包括金普新區在內的大連全域都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創作源泉,是攝影資源的富礦,是攝影家的創作天堂。
中國攝影家協會分黨組成員、秘書長高琴致辭。
高琴代表中國攝影家協會首先對積極支持和促成本屆攝影周的相關單位表示感謝。她指出: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建設海洋強國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為新時代發展海洋事業、建設海洋強國提供了思想羅盤和行動指南。為進一步助力“一帶一路”及中國海洋城市建設,展示中國海洋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成果,持續打造大連海洋城市文化品牌,把大連獨特的城市資源推廣到全國乃至全世界,持續打造攝影文化高地,推動大連市全域旅游發展戰略,中國攝影家協會將繼續尋求與大連新的合作方式,借助新媒體時代的全新視角,多渠道的全景宣傳,為廣大攝影愛好者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展示、觀摩交流的平臺和機會。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會軍致辭。
王會軍發布了本屆攝影周的活動主題、主要內容及活動特色。
本屆攝影周緊跟時代步伐,貼近城市脈搏,確立“世界之眼,聚焦大連,開放創新,浪漫海灣”的主題,旨在深耕藍色文化,彰顯大連作為海洋城市的活力和魅力,詮釋創新精神,通過展示大連經濟和社會繁榮昌盛的畫卷,折射出建黨百年的不朽光芒。
嘉賓按下按鈕共同啟動第二屆中國·大連國際海洋城市文化攝影周。
本屆攝影周將彰顯提升首屆活動形成的中國·大連一帶一路國際海洋城市大展的主題,重點突出一個亮點——“世界之眼,聚焦大連,聚焦金普”。攝影周期間將推出四個主題展覽。“世界之眼,聚焦大連,開放創新,浪漫海灣”第二屆中國·大連國際海洋城市攝影大展,將面向全球征集有代表性、有影響力的攝影作品,打造攝影愛好者互動交流的平臺,增強普通百姓的參與感、獲得感;“世界之眼,聚焦金普”攝影作品展將通過中國攝影家協會顧問、中國工業攝影協會主席、遼寧省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王玉文,希臘攝影師喬治·多帕斯等十大中外攝影名家的鏡頭,講好大連故事、金普篇章,讓世界知道金普的變化、美好和希望;國際海洋城市攝影聯展將形成城市聯動,讓一帶一路上沿海城市市民共享優秀攝影作品,增強海洋意識,深度挖掘藍色文化;中國金像百名攝影人物作品展將匯集百名獲得中國攝影金像獎攝影家的作品,這些作品題材不同、風格多樣,將是一次重量級、高規格的藝術大賞。
同時,本屆攝影周還策劃了金石之戀、百年婚慶、攝影訓練營、高峰論壇等一系列活動,豐富多彩,互動性強。
本屆攝影周具備三大特色。
一是國際性。無論是邀請到的攝影家,還是征集到的作品,都來自全球范圍,體現出開放包容的姿態、海納百川的胸懷。
二是高品質。中國攝影家協會領導曾評價首屆攝影周是近幾年來全國范圍內舉辦的最成功的攝影周之一。本屆將以攝影家的影響力和參展作品的高水準延續這個特色。
三是融合性。不單攝影作品和展覽活動體現融合,而且這次活動的主辦、承辦和協辦也都體現了融合。
美國攝影師丹·桑多瓦爾致辭。
作為組委會邀請的10位中外攝影家代表,美國攝影師丹·桑多瓦爾參與了此次發布會。他表示,隨著時代的變遷,與10年前第一次造訪大連相比,大連這座城市已經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從海洋到高山,從傳統文化到先進科技,這里工業與自然并存。同時,在采風過程中,他感受到大連人民的熱情與友好,希望能有機會再次來到大連,繼續探索和分享大連的美好。
第二屆中國·大連國際海洋城市文化攝影周由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共大連市委宣傳部、中共大連金普新區黨工委主辦,中國攝影報社、大連市文化和旅游局、大連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大連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中共大連金普新區黨工委宣傳部、大連新聞傳媒集團承辦,遼寧省攝影家協會、大連市攝影家協會、金普新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陽光城集團協辦。
文:趙晨
圖:李一森 張雙雙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