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全國農民攝影大展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攝影家協會主辦,作為北京國際攝影周系列活動之一,將于9月23日在中華世紀壇開幕。
本屆大展呈現諸多亮點。為進一步提高作品質量,擴大覆蓋地區,大展舉辦由一年一屆改為兩年一屆;大展開幕時間也固定在舉辦年的農歷秋分,“中國農民豐收節”;為保證評選的公開透明、嚴謹有序,大展的初評、終評均采取集中評選方式,全程錄像監督;大展還明確了“觀察生活、關注現實”的紀實風格,并推出真正走進鄉村、貼近農民的放映、講習等系列線下活動。
我們為大家選取部分入展作品先睹為快。更多精彩作品,更有創意的展陳方式,歡迎大家蒞臨展覽現場參觀。
展覽信息
第十屆全國農民攝影大展
展覽時間
9月23日-10月5日
展覽地點
中華世紀壇數字藝術展廳
(北京市海淀區復興路甲9號)
入展作品選登
大山里的“跨越”發展 王健(浙江)
2020年8月19日,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西坑畬族鎮,在建的高嶺頭水庫特大橋。
防治機械化 范靖(陜西)
2020年3月5日,陜西省咸陽市,秦都區農業農村局利用植保無人機開展小麥中后期病蟲害防治工作。
選舉 徐時濤(浙江)
2020年11月20日,浙江省永嘉縣甌北街道,村民參與社區選舉,填寫選票。
鄉村景象 彭琴(江西)
2018年11月11日,江西省弋陽縣圭峰鎮夏家村。
新村 張巧玲 (福建)
2018年6月21日,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高山鄉布楞溝村新貌。這片新村于2013年底建成,村民大多搬進了新居。2014年底,布楞溝村實現整村脫貧。
鹽場女工 馬朝武(福建)
2018年10月10日,福建省惠安縣,村民正在曬鹽。
溫暖的電話亭 黃躍(福建)
2018年9月13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寄宿制小學,孩子們通過公用電話與家人聯系。
刺繡培訓 郁良權(廣西)
2018年8月3日,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舉辦的“巧手助脫貧”苗族刺繡就業培訓班上,來自香港的老師講解傳統手鞠刺繡知識。苗、瑤、侗、壯、水等少數民族村寨的53名貧困戶婦女參加了培訓。
美麗鄉村 王新泉(福建)
2019年11月18日,江西省婺源縣大鄣山鄉菊徑村夜景。
大山的希望 張朝陽(重慶)
2020年6月25日,重慶市渝北區古路鎮周家山,一座在建的大橋四周云霧繚繞,朝霞彌漫,橋身猶如飛架在云霧之中,云卷云舒,恍如仙境。
自然與科技之光 宋林繼(山東)
2020年8月31日,青海省格爾木市,夕陽下的魯能50兆瓦塔式熔鹽光熱發電站。
歌唱祖國 李新義(河南)
2019年3月29日,河南省尉氏縣門樓任鄉沙沃村,以“傳承文明、擁抱春天”為主題的快閃活動在千畝桃花林中舉行。
鄉村戲臺(組照之一) 胡型眾(浙江)
2019年8月31日,浙江省平陽縣騰蛟鎮北山村迎來了戲班子的演出。平陽縣西部山區家家戶戶出資邀請戲班子入村演出,讓村里的老人孩子感受生活的樂趣,祈福平安順利、年年豐收。
大苗山里的第一書記(組照之一) 龍濤(廣西)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扶貧攻堅重點縣。全縣198個行政村有貧困村100多個,貧困戶近3萬。自2012年以來,各級黨組織先后6批次,選派300多名優秀機關黨員干部到融水縣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展一到兩年的扶貧工作。他們在苗家侗寨抓黨建、引項目、籌資金、送技術,著力解決貧困村公路、飲水、用電和危房改造等基礎設施問題,因地制宜發展民族服飾、林下靈芝、茶葉、香豬、鳳花雞等特色產業,變“輸血”扶貧為“造血”扶貧,有效地幫助了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土豆變“金豆”(組照之一) 左碧薇(甘肅)
馬鈴薯是甘肅省三大糧食作物之一 也是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和主產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這里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水源、耕地無污染,是種植馬鈴薯的理想之地。武威市的古浪、民勤等地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優勢,讓馬鈴薯變成“金蛋蛋”,助力農民脫貧致富。
呼風喚電舞長劍(組照之一) 韋偉海(廣西)
鎮龍山風電場位于廣西貴港市覃塘區黃練鎮西側、鎮龍山一帶山脊區域,裝機容量50兆瓦。項目的建設,對實現發電與旅游觀光,對加快能源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綠色供能具有重要意義。
歡歌灑向致富路(組照之一) 賈作祥(遼寧)
2021年3月16日,遼寧省凌源市大河北鎮宋杖子村,金色的陽光灑向大地,秧歌隊伍走在演出的路上。
凌源高蹺秧歌是遼寧省凌源市傳統的群眾性活動,已被遼寧省政府批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據凌源地方志記載 ,這種秧歌在清代初期已出現。凌源高蹺秧歌是一項來自勞動人民長期藝術實踐,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綜合性的民間藝術,在表演風格上集歌唱、舞蹈、戲曲、雜技、音樂為一體,既古樸淳厚、活潑浪漫,又熾烈火爆、舒展豪放。在表現內容上,多以愛情、勞動、生活、神話傳說以及歷史故事等為題材。每到節慶,高蹺隊都會自發組織演出。
相關閱讀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