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謙老師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主政中國攝協工作。那時在協會的年輕人中,我和昌謙老師的接觸算是多的。工作上他是協會的主要領導,沒人稱他官職都叫他“昌謙”。他是資深的前輩,要向他學習的東西很多,所以我稱他為昌謙老師。生活中他是溫情的長輩,我們又是鄰居,我叫他“陳伯伯”。他平時不茍言笑,很多人見到他除了尊敬之外還有幾分畏懼。我倒是能看到他的微笑,每當談到工作興奮時他還會開懷大笑,笑得那樣真實、那樣燦爛,儼然一位盡顯童真的可愛老人。
我的記憶中他在協會工作期間,做了不可勝數的工作和好事,我僅舉四件事。
第一件,《大眾攝影》雜志復刊。在那個年代國內出版的攝影圖書少之又少,復刊后的《大眾攝影》直面大眾,這是昌謙老師提出的主導思想,就是這本深受讀者歡迎的《大眾攝影》,惠及了全國大批學習攝影的年輕人。
第二件,在昌謙老師主導,和協會其他領導共同主持下,協會創辦了覆蓋全國的中國攝影函授學院。對全國廣大熱愛攝影的人來說,猶如久旱逢甘霖,各地成千上萬年輕人實現了較系統學習攝影知識的夢想。我們這一代從事攝影工作的人,幾乎沒有人不是“函院”學員,培養出來的一批又一批攝影人才遍布全國,所產生的影響之大意義之深遠延續至今。
第三件,創辦《攝影報》。我很有幸在那個年代參加了這項工作。我到協會后在組聯部工作,除負責全國近7000名會員的服務、聯絡和會務等日常工作之外,還要做中國攝影函授學院大量的龐雜工作。除此之外每個季度還要向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會員編發一期《攝影通訊》。我兼職做《攝影通訊》的編輯,主編是昌謙老師,那段時間我從昌謙老師身上學到了很多為人、做事的道理和知識,對我后來的人生產生了深刻影響。當時一個四開四版僅向會員贈送的內部小報每期要印7000份,制版、印刷費用每期要花7000元。7000元在當時不是小數目,沒有經費,每期都從函授學院借錢,說是借但從來沒有還過。借錢過日子心里不是滋味,時間長了我便斗膽向昌謙老師提議,可否把《攝影通訊》辦成公開發行的報紙。昌謙老師年紀雖大但思想非但不保守還有些超前,他說,現在是信息爆炸的年代,各部委都在創辦報紙,咱們攝影界也不應被落下。他鼓勵年輕人要勇于開拓大膽探索積極支持創辦報。經協會研究決定讓我牽頭,另從協會幾個部門抽調4名年輕人成立了《攝影報》創刊前的第一個編輯部,不久后又組建了專門的編輯團隊。新招聘的人員也大多沒有辦報的經歷和經驗,大家一邊學一邊干,昌謙老師領導我們制定工作計劃、擬定選題,教我們如何寫好短新聞。昌謙老師同我們一道編稿、校對,反復叮囑我們校對是一件細致的工作,千萬馬虎不得,“齊、清、定”是他要求的三原則。《攝影報》的創辦大大縮短了中國攝協媒體的發行周期,也彌補了協會只有期刊沒有報紙的歷史。
第四件,創辦中國攝影金像獎,昌謙老師是主要的動議人。今天榮獲金像獎的攝影人濟濟,這得益于昌謙老師等老一輩協會領導的積極探索和勇于開拓。
昌謙老師善于調研、有的放矢,做事從來不擺花架子。退休后的昌謙老師心系協會,十分關心中國的攝影事業,我常常在休息日看到他一大早就出門,這一度讓我覺得他有些神秘。其實他經常要走訪城區的多家報刊亭做市場調研,當編輯部贈送給他的《中國攝影》《大眾攝影》和《中國攝影報》郵寄到他手里之前,他早已在市場上買回了這些報刊,并期期認真閱讀,還經常把我叫到他家詢問協會的情況,發表對這些報刊的意見和看法。
在紀念昌謙老師誕辰百年之際,我想起明代詩人于謙的《石灰吟》。我們在追憶前輩優良品格和無私忘我精神的同時,也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生動學習。昌謙老師淳樸的品格和老黃牛式的工作精神,為我們樹立了學習榜樣,他的優良品行對教育和激勵協會的青年一代將產生深遠影響。
作者系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總干事
文章刊發于《中國攝影報》·2021年·第82期·3版
中國攝協理論研究處承辦的紀念陳昌謙誕辰100周年座談會發言整理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