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北京798藝術區映藝術中心,由新京報社、水滴籌聯合主辦的《向上而生——“光沐微塵”紀實影像展》開幕。王子誠 攝
11月10日,由新京報社、水滴籌聯合主辦的《向上而生——“光沐微塵”紀實影像展》在北京798藝術區映藝術中心開幕。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柳軍,新京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劉軍勝,水滴公司黨委書記、聯合創始人、水滴籌和醫療事業群總經理胡堯,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院長宋靖等嘉賓出席本次活動。
自2020年6月,《新京報》與“水滴籌”合作的“光沐微塵”影像項目正式啟動以來,新京報社攝影記者足跡遍及全國各地,用視覺的語言為弱勢群體發聲、解困。
此次展覽,影像的價值不是再現構圖的精妙、光影的美好,而是給一群不畏挫折、勇往直前的普通人造像:
河南鄭州,外賣騎手楊文廣緊盯著手機屏幕,小跑著在寫字樓里送餐,為了給8歲的兒子治療白血病,他在一個時段同時接了9單,盡管累得腳底發麻,但仍然不敢有絲毫怠慢。他心想,“多送一份餐,兒子就多一份希望”。
甘肅蘭州,做涼皮生意的馬雪光匆匆吃了一口飯,抓緊刷著手機,仔細查看有關燒傷治療整容的信息。他的妻子牟小花去年8月被碰翻的油鍋燙傷,火焰順著油污爬上她的身體。他們夫婦曾經向堅守疫情一線的街道志愿者、警察、城管、援鄂醫療隊捐獻1000余份涼皮、粽子、甜醅。而現在,他們正在等待生活恢復平靜。
遼寧桓仁,49歲的殷巧亮和其他志愿者來到光榮院為老人理發。光榮院、福利院和養老院等福利機構是他們每月固定的公益活動場所。她的丈夫被尿毒癥奪去了生命,乳腺癌又兩度襲擊了她。但生活的苦難并未摧毀這個堅強的女人,反而讓她更珍惜生命、想回報社會。2013年,她發起成立了桓仁第一支慈善義工隊,并擔任了隊長。
四川涼山,“懸崖村”接上了光纜,從沒有手機信號,到擁有了4G網絡;從幾乎是煤油燈時代進入電燈、電飯煲、冰箱、洗衣機時代;教育專項資金和社會資金總共投入1350多萬,將懸崖村山下破舊的勒爾小學,建成了硬件和師資力量都是全縣最好的小學,慕名而來的還有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
從身患腎衰竭的大學生村官,到確診肺腺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單戲傳承人;從吉林“2·15”火災中救出18人致化學氣體中毒的見義勇為者,到收養敗血癥棄嬰的好心“媽媽”;從武漢疫情,到鄭州暴雨……此次展覽展廳布置以16組影像故事、170幅圖片為串聯,進行了全面的視覺呈現。這些報道里的主人公,經歷挫折,心懷感恩,無論遭遇什么樣的逆境,仍向往美好,他們在鏡頭前表現出的悲傷、惆悵、隱忍、喜悅、微笑、眼淚都是對生活的敬畏。
從相機的取景器中觀看,每位普通人,向上不凡,充滿尊嚴。對于這樣一個群體,所有的記錄不美化、不渲染,更未曾歌頌。他們經歷的病痛,不足以用文字和鏡頭描繪,其中折射出的人類求生的精神意志,讓你不得不相信,愛是一股力量,讓眼神中閃爍著光。
展覽現場圖片由《新京報》、水滴籌提供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