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運動員的奧林匹克,也是我們的奧林匹克
——五棵松體育中心中方攝影經理 秦朗
北京冬奧會是我參與的第三次奧運會。與往屆不同,我從奧運會的采編者,轉換成為奧運會的籌辦者。
因為熱愛,我選擇了北京冬奧會的冰球場館——五棵松體育中心。五棵松體育中心在北京冬奧會期間承辦29場冰球比賽。冰球因其激烈的對抗性和快速的攻防轉換是歷屆冬奧會中的熱門比賽項目,也是分量最重的金牌。
作為五棵松體育中心攝影運行的中方攝影經理,我帶領團隊為冬奧賽時創造最佳的攝影位置,為攝影記者規劃最便捷的通行流線,提供記者即拍即傳所需的網絡服務,確保攝影記者在我負責的場館中借助快捷的通道、穩定的技術保障、充分的信息,在最佳攝影位置高效完成拍攝和發稿任務。
↑2月15日,秦朗(右)與外籍攝影經理在賽前進行交流。
在場館工作的每一天,都需要大量的實地踏勘以及與多領域的溝通和協調。在規劃攝影位置時,需要經受測試賽攝影記者的測評考驗和國際奧委會的審議通過,在滿足攝影記者多角度拍攝的同時,也需要與其他領域進行充分溝通,例如體育競賽方以及奧運會主轉播商OBS,確保在同一空間中的多個領域并行順暢,互不影響。
在常規攝影位置外,高空遙控點位為攝影記者提供了獨特的視角。規劃高空遙控點位、架設桁架和馬道平臺、敷設電纜和安裝航空插頭、架設高空網絡交換機……這一系列的任務使得爬馬道成為我工作中的日常。在一次次與攝影記者的溝通中,與場館體育競賽方和主轉播商OBS的協商后,最終確定了在兩側球門上方安裝桁架以及兩處馬道平臺供記者安裝遙控相機的方案。日復一日在20多米高的馬道上行走,我也從最初的顫顫巍巍變得健步如飛、如履平地。
↑1月20日,新聞機構攝影記者在桁架上安裝機器人相機。
↑2月10日,秦朗在五棵松體育中心的賽時工作照。
在冬奧賽前,來自新華社、美聯社、路透社等新聞機構的8臺機器人相機和5臺普通遙控相機安裝在五棵松場館上空,最終實現了五棵松場館從天到地,全方位全視角的攝影點位覆蓋。通過攝影記者的鏡頭,展現了北京冬奧會冰球賽場的精彩瞬間和高光時刻。
在冬奧賽前抵達的外籍攝影經理瓦倫特說:“我參加過很多次奧運會,北京冬奧會五棵松體育中心的中方攝影運行團隊的工作堪稱典范,本屆冬奧會上攝影記者拍攝的照片非常出色,非常棒”。
↑2021年12月31日,秦朗在五棵松體育中心留影。
在這次冬奧的籌辦中,我曾經因為身體原因經歷過一次手術,體會到不得不離開場館的酸楚以及恢復后重返團隊的喜悅。一段源于熱愛而出發的旅程,歷經奮斗、期許、挫折和堅守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這一過程帶來的感悟和力量已經超越工作本身?;仡欉@一歷程,曾經克服的種種艱難到最后都凝結為勛章。對于籌辦者來說,這不僅是運動員的奧林匹克,這座城市的奧林匹克,也是我們的奧林匹克。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