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2年4月28日,華為手環7正式發布。這款定位于“大屏健康手環”的華為手環7是華為迄今為止最薄的智能手環。僅9.99mm的纖薄機身搭配16g的輕盈表體,戴上去輕若無物,無論是睡眠、辦公、運動都能輕松駕馭,而且是功能比較全面的入門級穿戴產品。華為手環7致力于打造多元的運動健康體驗,引領用戶建立起主動健康生活新方式。
1.47英寸窄邊框大屏,輕薄機身實現“無感化佩戴”
全新一代的華為手環7以“腕上極致美學”為設計目標,實現了顏值和佩戴體驗的突破。該手環采用一塊1.47英寸AMOLED炫彩大屏,擁有194 x368的分辨率,配合采用全新UI設計,能為用戶帶來更直觀更驚艷的視覺體驗。值得一提的是,華為手環7還采用了2.5D高質感曲面玻璃和微窄邊框的設計,屏占比64.88%,屏幕飽滿且富有張力,如油畫般絢麗多彩,佩戴起來猶如腕上的藝術品。
在佩戴體驗上,華為手環7通過對空間架構的壓縮和增強型聚合纖維輕質材料的應用,實現華為全面屏手環厚度首次跨入10mm以內,為用戶帶來了僅9.99mm的輕薄機身。輕薄的機身設計,再加上貼合手腕的弧度曲線設計和僅16g的輕盈表體,能給用戶帶來近似無感的佩戴體驗。
針對用戶的個性化穿搭需求,華為手環7還帶來了曜石黑、星云粉、原野綠和烈焰紅4種不同風格配色,搭配增加細膩金屬質感處理的增強型聚合纖維外殼,質感十足充滿活力。
豐富且專業的健康監測,實現主動健康管理“雙向守護”
健康監測是智能手環的核心功能之一,也是華為運動健康產品的核心優勢。本次華為手環7不僅擁有專業的健康監測功能,同時還需要具備引導幫助用戶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的能力。
支持睡眠健康、血氧監測、壓力監測、女性生理周期、心臟健康等豐富的健康監測功能。華為手環7搭載HUAWEI TruSleep?2.0睡眠監測技術,可以在不打擾用戶睡眠的情況下,進行睡眠監測,能準確識別入睡困難、睡眠淺、夜間易醒、早醒、多夢、作息不規律等6大類典型睡眠問題,指導用戶以科學健康的方式進行睡眠。
在血氧監測方面,華為手環7搭載華為與中科院心理所合作研發的全天壓力跟蹤算法HUAWEI TruRelaxTM,支持血氧自動監測功能,可實現低血氧水平自動告警,提醒用戶通過呼吸訓練釋放壓力,適時調節自身狀態。
在心臟健康方面,華為手環7搭載全新升級的HUAWEI TruSeen?4.0心率監測技術,可以連續、快速和精準地為用戶提供心率監測功能。值得一提的是,華為手環7還加入301醫院發起的心臟健康研究項目與睡眠呼吸暫停研究項目。基于專業的健康研究,華為手環7可以進行隨時隨地連續檢測用戶的健康狀態,及時預測風險,提高心臟疾病、睡眠呼吸暫停疾病的知曉率,助力實現用戶健康的閉環管理。
除了豐富的健康監測能力和專業的健康研究外,基于全新升級的“健康三葉草”健康管理模型,華為手環7能為用戶量身制定健康管理計劃,用戶在完成設定好的健康目標后,即可點亮三葉草,幫助用戶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后續OTA升級)
跑步場景專業升級,構建專業科學的運動體系
運動數據分析和運動建議指導也是智能手環的核心功能之一。在這方面,華為手環7引入華為自研 TruSport? 運動算法,可以從科學量化的角度,來衡量跑者的每個訓練指標,從而更加科學高效地運動。
通過全新的跑力指數(RAI),華為手環7可評估跑者的耐力水平和跑步技術效率,還能結合歷史跑步心率、配速等多維度數據推算跑步成績,方便用戶實時掌握狀況,直觀感受自身跑步能力的進步。
另外,華為手環7還支持跑步、騎行、游泳、跳繩、輪滑等多達 96種運動模式,基本囊括了當下常見的主流運動,能滿足各種運動愛好者的需求。
14天強勁續航,盡享更便捷的智慧體驗
對智能穿戴設備而言,深度影響佩戴體驗的就是產品的續航能力了,畢竟沒有優秀的續航再好的功能也難以發揮出來。
華為手環7在典型場景下能夠支持長達14天*的續航,保障用戶可以長時間佩戴、連續使用,即使睡眠時也可以持續監測身體各項指標。(*數據來源于華為實驗室,實際續航時間視使用習慣有所不同)
作為鴻蒙生態下的智能穿戴產品,華為手環7還支持大屏聯動功能,用戶可將運動數據實時同步至智慧屏,無需抬腕就能查看數據。另外,華為手環7NFC版本,支持門禁卡、交通卡等功能。不僅如此,年輕用戶喜歡的微信和支付寶支付(微信支付后續OTA升級)以及音樂控制、遙控拍照、AOD息屏顯示、信息提醒等功能在華為手環7也都一應俱全。
售價方面,華為手環7標準版售價僅269元、NFC版售價僅309元。這款新品將于4月28日 21:00開啟預售、5月10日 00:00正式開售,敬請期待!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