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日下午,《一個故鄉——張曉個展》在武漢影像藝術中心開幕,共展出藝術家張曉從2009年以來的13個系列、80余幅作品。
策展人楊達致辭 周國獻 攝
展覽以倒敘的方式展開,呈現藝術家與故鄉的種種關系:在《蘋果》中看到張曉對故鄉一次全面而冷峻的凝視;在《移》《大姐》《甜蜜的愛戀》中看到其離家多年后對故鄉的回溯;最終在《海岸線》中回到其與故鄉關系的起點。同時,此次展覽涉及多種影像媒介,以直接攝影為根基,轉向對攝影工藝、影像裝置、現成圖像的廣闊實驗與探索,并借此探究攝影的媒介本質與邊界問題。
開幕式現場。 周國獻 攝
張曉導覽。 周國獻 攝
張曉導覽。 周國獻 攝
當天下午,張曉舉辦了個人攝影分享會。周國獻 攝
展覽前言
楊達
這首先是一個關于故鄉的故事。在倒敘之中,我們將與藝術家張曉一起完成從逃離故鄉、遺忘故鄉到最終回歸故鄉的影像敘事。與此同時,《一個故鄉》希望借由呈現藝術家對“圖像”的廣闊理解與實踐,消解“攝影”對媒介本質的偏執情緒,轉而在表達與求真的欲望中,隨著圖像的漣漪“永恒地游去”。——題記
在蘋果燦爛的果實之下,是許多古老而美麗的修辭——它是東方世界里關于“平安”的祝福,是亞當夏娃間的禁忌之果,也曾無意之間點燃了特洛伊之戰。而在展區一所展出的《蘋果》系列作品中,它則作為山東煙臺的重要經濟作物,勾連起張曉與故鄉的種種關系。如果說張曉與故鄉經歷過從撕裂到修復的過程,《蘋果》則將是其對故鄉最為全面、冷峻的一次觀察,也是其與故鄉之間最為深刻的一次和解。透過張曉的鏡頭,我們看見故鄉小鎮的土壤、降水與光照,看見昆蟲與飛鳥,也看見圍繞蘋果種植產業而展開的一系列社會生態的變遷。在這里,經濟發展與生態鏈路始終在尋找微妙的平衡,異化與疏離常在,危機與希望并存。
在展區二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張曉向故鄉的緩慢回歸。《移》系列,是藝術家對寶麗來相紙移膜工藝的嘗試,也是其對故鄉的一次重新審視。在相紙被反復撕裂、修復、拼貼的同時,那些在離家多年后漸漸破碎、陌生的故鄉圖景,也在此過程中被不斷粘合。
而在《大姐》、《三姐妹》、《甜蜜的愛戀》等系列中,張曉在親戚家的舊相冊、集市中的照相館中反復奔走,試圖再現一種基于鄉土社會的審美邏輯與民間美學。
展區三所展出的《海岸線》最終將我們帶回張曉與故鄉關系的起點。四年時間里(2009—2013),張曉走過中國一萬八千公里的海岸線,拍攝海水、礁石、植被,拍攝絡繹不絕的民俗與海邊人。而對“海岸線”這一意象的執著與熱情,實則與其在煙臺海岸的成長經歷密不可分。在這次看似背離故鄉、去向別處的嘗試之中,在這份凱魯亞克式的激情之中,在這份自我流放的熱切渴望之中,充滿了故鄉的回聲。
與此同時,此次展覽也指向攝影的媒介本質與邊界的問題。張曉的圖像經驗非常廣闊,從直接攝影出發(以《海岸線》最為典型),轉向對攝影工藝(如《移》)、影像裝置(如《甜蜜的愛戀》、《403個蘋果》)、現成圖像(如《大姐》、《親戚》)的實踐。在此過程中,對媒介的偏執情緒不斷被消解;攝影,不再必須秉持一種作為工具的自覺,轉而在表達與求真的欲望中,隨著圖像的漣漪“永恒地游去”。然而,身處如此的媒介生態中,我仍然堅信,像張曉這般,在直接攝影及與之相伴的,枯燥的練習、扎實的行走之中成長起來的直覺,仍然是所有圖像創作必要且堅實的基礎。
“故鄉”,是一個擁擠的織體。她曾經充盈而豐沛,毫不猶豫地滋養每一個居民;現在,她的意象又在迅猛生長、不斷擴張的現代都市中被反復擠壓。似乎每個人都曾渴望擺脫故鄉的烙印,又從不曾放棄抵抗對她的遺忘。她是彌漫的、悠揚的,也是鋒利的、滂沱的,她是人們關于“我是誰”的最終審問。現在,她來到這里,進入展廳,我卻只希望,“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剩下的,則是蘋果果實默默吐納酸甜的芬芳,是半透明的、近乎流質的圖像碎片,是鄉村美學范式中鮮活的色彩,和那些流連于短暫與恒久之間的潮起潮落。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