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童話云和杯”甌江行麗水攝影大展
2022“童話云和杯”甌江行麗水攝影大展自2022年1月30日啟動征稿,共收到投稿作品23395件,最終評出入展作品118件,其中19件被麗水攝影博物館收藏。這些作品生動展現了秀山麗水的美好生態和“紅綠融合”的獨特魅力。
展覽時間:2023年3月23日 - 5月15日
展覽地點:浙江麗水攝影博物館
“穿過田野 穿過小溪”寶勝村影像駐留計劃
43個孩子的笑臉、16位村民的群像、9件歷史老照片、6幅老物件圖像……百余幅圖片中所有的人與物都來自寶勝村,所有的影像均由駐村藝術家毛曉初及村民共同完成。“寶勝村影像駐留計劃”試圖將影像藝術與大地、田野和村民發生更深刻的關系,也試圖在鄉村這一物理與精神空間探索影像展陳的更多可能。
展覽時間:2023年4月1日 - 長期
展覽地點:四川成都洛帶寶勝村
“奮進武義?共同富裕”全國攝影大展
百余幅優秀作品多角度呈現了武義縣范圍內鄉村振興建設成果及特色農產品、鄉村民俗、溫泉特色、古城人文、自然風光等題材,詮釋了“養生武義、大美武義、人文武義”,展示了現代化活力新武義的奮斗篇章。
展覽時間:2023年3月26日 - 5月10日
展覽地點:浙江武義縣古城國學館
水·融——粵港澳大灣區人文攝影展
展覽集結了“水·融——粵港澳大灣區人文攝影活動”中粵港澳眾多優秀攝影師的佳作,并由“滄海桑田”“水乳交融”“血濃于水”“水天一色”“飲水思源”“如魚得水”“風生水起”七個章節組成。整個展場比擬為江面,展墻似江船,打造百舸爭流的場域。作品呈現采用燈箱、發光板、發光字多媒體材料組合,形成多層次空間效果,兼顧白天及晚上觀展效果,既是這次攝影活動成果的展示,也是向粵港澳大灣區的獻禮。
展覽時間:2023年3月28日 - 4月3日
展覽地點:廣東·廣州珠江新城
“謝子龍影像藝術館館藏展”文獻展
展覽以文獻展形式,回顧館藏展覽項目“謝子龍影像藝術館館藏展”及研究成果,借助展覽、收藏、研究項目、公教活動、出版等檔案材料,輔以時間線索,梳理2017年至2023年以來藏品研究與藝術實踐的五年經歷。
展覽時間:2023年3月18日 - 4月16日
展覽地點:湖南長沙謝子龍影像藝術館
敦煌和他鄉的敦煌——孫志軍攝影展
攝影師孫志軍在莫高窟拍了38年照片,謹以近兩年的作品集結成為此展覽,帶領大家一同感受莫高窟的曠遠。
展覽時間:2023年3月30日 - 4月18日
展覽地點:上海·X-SPACE富士影像共享空間
芬芳一生——吳為記憶影像藝術展
藝術家吳為是外公外婆帶大的孩子,她從兩位老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個字,組成作品《芬芳一生》,獻給他們。展覽以吳為的影像作品為索引,將充滿回憶感的場景、物件和元素,通過多維度集合方式呈現并實現交互,用當代的體驗感觸去品味、解讀、重塑舊回憶的情緒價值新生。
展覽時間:2023年3月31日 - 5月22日
展覽地點:北京·愛馬思藝術中心·三里屯空間
懸垂的手——梅新怡個展
隨著世界的大多數交流轉移到屏幕后的虛擬空間,身體的在場變得無足輕重。“懸垂的手”可以被看作是梅新怡對觀眾的邀約,在這個充滿歧義與問題的半透明場所里,完成一個未完成的敘述,一場與重力的博弈,也是一次對身體的重新認知。
展覽時間:2023年4月2日 - 5月7日
展覽地點:三影堂廈門攝影藝術中心(廈門集美杏林灣營運中心2號樓裙樓三層)
羽化——七位藝術家的日常敘事
參展藝術家包括荒木經惟、何塞· 勒瑪(José Lerma)、克里斯蒂·李·羅杰斯(Christy Lee Rogers)、羅曉冬、陸元敏、商成祥、魏子涵。展覽展出近三十件作品包含油畫、攝影、裝置。藝術家將個人化的視覺感知在詩學和哲學的維度凝練,但這種深邃的視覺最后又回到了那種日常性的自然狀態,將思想回歸日常,讓事物的邊際模糊,正是我們所期待的文化——真正的融合不是改變彼此,消弭差異,而是在差異中自然銜接,這也體現著海派文化的寬容和秉持。
展覽時間:2023年3月26日 - 5月28日
展覽地點:Uart SPACE 采藝術空間(上海靜安區浙江北路上海蘇河灣萬象天地慎余里2幢)
Lakita 3.0時尚藝術攝影展
過去十多年間,Lakita一直在探索新的創意可能。本次展覽將展出攝影藝術家Lakita 25幅共五組于不同時間的攝影作品。除了拍攝,Lakita更主導了全部作品的創意、美術指導、執行和人物造型。“3.0”是在“2.0”的基礎上新的嘗試,在此語境下,策展人選取了Lakita不同時期的作品組圖去呈現女性攝影師的創意成長。
展覽時間:2023年4月1日 - 4月23日
展覽地點:白墻視覺(深圳南山華僑城創意園北區A5棟2層218)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