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文化遺產影像展”于2023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中華世紀壇展出,旨在喚起社會大眾對我國文化遺產的認知和保護意識,傳承和發展優秀歷史文化,傳播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國際攝影周組委會專家顧問委員會總顧問、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名譽主席朱憲民,北京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祁慶國,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甘肅省攝影家協會主席、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部部長吳健分別在開幕儀式上致辭。
文化遺產是人類從事各種社會活動而形成的遺存,是歷史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同時也是精神文明的載體和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象征。作為中國歷史演進重要區域的京津冀地區,其文化遺產積淀非常豐富,無論從年代、類型等方面,都能夠涵蓋主要、凸顯特色,足可以此管中窺豹、見微知著,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一體。在這樣的一個指導思想下,本次活動采取大眾征集和特邀征集方式,短短一個多月征稿時間里,得到了眾多文博機構、專業攝影師、攝影愛好者的積極響應與參與,最終展出近百位攝影師的300余幅影像作品。
展覽通過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個主題,展示我國京津冀地區文化遺產的精彩面貌,集中展示了我國京津冀等地區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面貌,進一步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同時也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原創素材和創意靈感。參展作品內容廣泛、題材多樣、創作多元。既有大眾熟知的故宮、頤和園、長城等知名文物遺址、景觀遺產,也有各類中小博物館、紀念館的館藏特色文物;既有真實客觀的記錄性作品,也有新穎探索的創意性作品;既有田野式的深度文化遺產考察項目,也有包括遙感航拍、電子顯微、水下考古等前沿科技的攝影作品。觀眾紛紛表示,通過展覽,從中可以領略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一體;增強公眾對京津冀地區文化遺產的認知。
開幕式結束后的“影像·北京論壇”上,與會嘉賓祁慶國、吳健、劉學紅還分別圍繞文物攝影的藝術創作、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成果應用、如何深度挖掘文化遺產的內涵等主題,與觀眾進行分享交流。
作為北京國際攝影周“世界遺產主題”板塊內容,本次展覽一方面旨在進一步喚起廣大公眾對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另一方面,對于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的戰略部署,讓京津冀豐富的文旅資源“活”起來,具有積極意義。
本次展覽由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中國文物學會文物攝影專業委員會、北京文物保護基金會、北京博物館學會、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北京國際文化藝術保護中心共同主辦,展期至6月25日結束。
部分展出作品
不可移動文物主題單元
《浩氣長存》 任興立 攝
《西山大覺寺》 祁慶國 攝
《雪霽長城》 胥焰 攝
《靜待春佳事》 孫文靜 攝
《太和門廣場》 余寧川 攝
可移動文物主題單元
《被英法聯軍掠走的圓明園海晏堂牛首銅像》 董帥 攝
《展覽中的佛像藝術精品》 樸識 攝
《一級八一勛章》 梁茵 攝
《百年工業掠影》 蘇委武 攝
《水下摩崖石像》 李濱 攝
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單元
《鐵花綻放不夜天》 杜江云 攝
《河北梆子》 相春霞 攝
《復古》 王建新 攝
《武安儺戲》 梁有權 攝
《高蹺飛人》 金春花 攝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