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參展

        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獎(攝影)獲得者揭曉

        分享:

        640 (18).jpg

        張崇岫、蔣鐸


        1687147638894430.jpg

        徐永軍(左一)、李舸(右一)向“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獎(攝影)”獲得者張崇岫(左二)、蔣鐸頒發榮譽證書和獎杯。陳黎明 攝


        640 (5).jpg

        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獎(攝影)獲得者張崇岫(左)、蔣鐸(右)手捧獎杯和證書在頒獎儀式現場。張雙雙 攝


        張 崇 岫

        張崇岫,男,漢族,安徽巢縣人,1929年10月出生,1942年參加革命,1988年離休,中國共產黨黨員。

        先后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抗美援朝戰爭,歷任新華社九兵團政治部宣傳部攝影組長、濟南軍區政治部文化部攝影記者、《安徽畫報》攝影副組長、《安徽日報》社攝影組副組長、安徽省文聯辦公室副主任。

        一直以來,張崇岫堅持將鏡頭對準炮火硝煙的戰場一線,對準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建設,為黨和國家同時期的發展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特別是他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拍攝的大量浸染著硝煙的攝影作品,既有氣勢磅礴的宏大敘事,也有細致入微的戰爭情節,每一幅圖片都蘊含著精神和力量,思想性、時代性、藝術性和觀賞性極高。其攝影作品引發攝影界和專家學者對我國軍事攝影的重新審視和深度思考。作品先后在第13屆中國攝影藝術節、中國黃山國際攝影節、安徽合柴1972當代藝術館等展出,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安徽省檔案館等組織和機構收藏。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中國新聞社等數十家國內主流媒體集中刊發張崇岫戰地攝影作品及相關新聞,《中國攝影》《大眾攝影》、中國攝影報等攝影專業媒體均進行大篇幅專題報道,對其攝影作品的歷史價值、藝術水準給予充分肯定。

        他是一名新四軍老戰士,他是一名抗美援朝的戰地記者。

        在硝煙彌漫的抗美援朝戰場,在冰天雪地的長津湖畔,在滾滾東流的昭陽江上,他挎著槍,端著照相機同戰友們一起,迎著槍林彈雨,一次次沖向火線,他以無畏的勇氣、超常的膽識、嫻熟的攝影技術,拍下了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湯蹈火、英勇作戰的英雄群像,記錄了抗美援朝戰爭十分珍貴的歷史瞬間,留下了永久的影像見證。那些凝結著鮮血與智慧、勇氣與精神的攝影作品,代表了中國戰地攝影的高度和水平。他,不怕犧牲,為并肩作戰的戰友們記錄、留存的不朽畫面,更是中國軍隊偉大英雄主義氣概的藝術珍品,這些在戰火中熔鑄、穿越歷史煙塵而豪邁氣質不減的文化瑰寶,是我們永遠仰望的精神高地。


        張崇岫攝影作品

        1950年12月,長津湖戰役中,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7軍戰士們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后,冒著風雪發起了沖鋒。

        中國人民志愿軍全面向縣里守敵出擊。

        1951年7月,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0軍60師178團二營五連連長毛張苗帶領戰士們連夜奔走120華里,趕到縣里地區追趕逃竄的南朝鮮李承晚部隊首都師及美軍。


        1951年5月,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0軍59師戰士向抱川山區云鶴山江口洞方向挺進。

        1951年5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向三八線以南發動第五次戰役,戰士們沖出陣地一剎那。


        蔣  鐸

        蔣鐸,男,漢族,1937年5月出生,高級記者,中國共產黨黨員。

        1959年參加工作,1961年開始在人民日報社從事新聞攝影工作,曾任人民日報社攝影組組長、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副會長。

        蔣鐸同志一生熱愛攝影事業,長期堅持用視覺影像反映社會生活、時代進步和人間百態。擅長使用抓拍方法記錄時代變遷,拍攝大量反映人物的喜、怒、哀、樂、憂的照片。代表攝影作品有《見證》《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周總理累了》《十月霹靂》《又逢國慶》《技術講座》《承包第一年》《開學典禮上的新教師》等。熱心新聞攝影理論的學習與研究,發表過《新聞攝影規律“初探”》等多篇有關新聞攝影的文章,著有新聞攝影理論專著《抓拍——紀實攝影、新聞攝影的基本方法》,多次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生系、清華大學新聞學院、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等院校及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工人日報、法制日報等報社的研討班講授新聞攝影。1997年被中國記協評為“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2003年獲得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授予的“特殊貢獻獎”。2004年在“金鏡頭”頒獎儀式上獲“新聞攝影終身成就獎”。2005年為首屆中國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評委。2006年被中國攝影家協會評為“突出貢獻攝影家”。2018年被《人民攝影》報社評為“第二屆十杰人民攝影家”。

        從 1961 年走上攝影記者崗位至今,他長達大半個世紀始終堅持鏡耕不輟、守正創新、為人師表、授業傳道,為我國新聞攝影和紀實攝影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從 1978年起,他在采訪實踐中潛心研究“抓拍”規律并出版《抓拍——紀實攝影、新聞攝影的基本方法》等著作,發表《新聞攝影規律“初探”》等多篇文章,奠定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實用理論基礎。他堅定踐行以人民為師、生活為師的攝影理念,鍥而不舍地挖掘平凡生活中的感動,反映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日積月累,不斷超越,將攝影藝術之形與意冶于一爐,淬煉出質樸自然的新聞攝影風格,創作了一大批生動鮮活、凝結歷史、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彰顯出新聞攝影人的責任與正義、勇氣與擔當。


        蔣鐸攝影作品

        1966年1月,黑龍江大慶,冒嚴寒架設臨時動力線的工人。

        1976年8月初,河北唐山機場,解放軍官兵轉移地震中救出的重傷員。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

        1687153819856716.jpg

        1979年1月,北京內燃機總廠,青年工人聆聽科技講座。

        1991年6月,陜西寶雞,來自甘肅天水的麥客從背包里拿出自帶的鍋盔在街邊吃了起來。



        1987年12月,貴州納雍,大山下的生豬集市。



        來源:中國攝影家協會網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蜜臀色欲|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 亚洲AV无码日韩AV无码导航|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狼人大香伊蕉国产WWW亚洲| 亚洲免费综合色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日本无线码 | 91嫩草私人成人亚洲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在线观看 | 亚洲色丰满少妇高潮18p| 亚洲av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站|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下载 |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在线播放| 亚洲妇女水蜜桃av网网站| 亚洲美女免费视频| 亚洲日本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 激情综合亚洲色婷婷五月 | 亚洲理论精品午夜电影|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亚洲AV无码1区2区久久| 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 亚洲人成网站影音先锋播放|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网站免费视频| 亚洲另类图片另类电影|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久久影院|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 亚洲av无码电影网| 亚洲欧美熟妇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AV日韩AV网站|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真人日本在线|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 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一区| 色偷偷噜噜噜亚洲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