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連綿群山,尋找東江之源。2023年9月9日,來自贛粵兩省贛州、河源、惠州、東莞四市攝影家協會組織的“文獻東江大型攝影項目”在江西尋烏啟動開拍儀式。
開拍儀式現場。
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攝協理論委員會主任楊越巒,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文獻東江創作藝術顧問蔡煥松,中國攝協策展委員會委員、著名策展人崔波,江西省原副省長熊盛文,江西省尋烏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廖永強,江西省攝影家協會主席徐淵明,廣東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陳益剛,中國攝影報副總編柴選,人民攝影副總編賈曉霞,香港中華攝影學會永遠會長吳連城,中國攝協香港會員大會主席陳炳忠,香港民俗攝影學會會長吳錫洲,中國香港女攝影家協會副會長楊曉云,廣東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東莞市攝影家協會主席李志良,贛州市攝影家協會主席曾正東,惠州市攝影家協會主席陳競輝,河源市攝影家協會主席黃贊福,梅州市攝影家協會主席張明,吳川市攝影家協會主席胡通,東莞市攝協副主席兼秘書長曾碧君,副主席陳成基、曹永富、姚小琴、趙誠業、楊石彪等嘉賓與來自贛州、河源、惠州、東莞的230多名攝影家一起參加了開幕式。儀式由東莞市攝協副秘書長、東莞市攝協企業家攝影委員會主任鐘致穎主持。
廖永強、徐淵明分別致歡迎詞,表示做好東江源這篇文章,全方位展示尋烏,展示東江美好生態,用影像的方式記錄東江文化這是攝影人勇敢的擔當。
楊越巒在開拍儀式上說,“文獻東江”是一個站位高遠、策劃周密的攝影項目,也是中國攝影界所矚目的學術工程。我們可以預見東江兩岸的人物風貌,青山綠水將在你們的鏡頭下展現出熠熠生輝的永恒魅力。
陳益剛在致辭中對此次活動的意義給予了很高的定位和充分肯定。他說,自古而來,人類逐水而居,東江滋養了兩省四市的人民。現在,四市攝影人要用影像文獻回饋東江,是非常有挑戰且意義非凡的事。
項目發起人李志良在介紹項目背景時說,這一次從東江文獻角度和文獻攝影角度開展的聯合攝影創作,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從傳統文化中走出一條新文化的道路”的論述最好的詮釋和踐行。這是一次延續創新的新嘗試和新使命,在為期兩年的聯合攝影創作中,攝影團隊要對東江全域進行地理人文記錄和研究。
東江發源于江西贛州尋烏、安遠,流經河源、惠州、東莞入海。1965年,周恩來總理明確批示從東江向港九供水,并題寫“東江源頭水,一定要保護好”,從此東江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主要生活水源。2023年,贛州、河源、惠州、東莞四市攝影家協會達成共識,于6月6日在東莞簽訂協議,共同約定用文獻影像的方式,跨地域完成在東江沿線城市的人文、生態、物理等拍攝項目。
開幕當天,蔡煥松、崔波分別作《深入開展影像調查——為存留明天的文獻而記錄今天》及《重新想象 看見東江》的主題講座。
據悉,“文獻東江大型攝影項目”由廣東省攝協、江西省攝協指導,贛州、河源、惠州、東莞兩省四市攝協聯合主辦,計劃用兩年的時間,以文獻的方式在東江流域開展400個拍攝項目。兩年后,該項目將舉辦落地展覽、出版攝影畫冊,以此奉獻給粵港澳大灣區和長流不息、滔滔千載的母親河——東江。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