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嘉賓按動相機快門,2023首屆絲綢之路攝影大展系列活動在青海省湟源縣丹噶爾古城正式啟幕。
▲嘉賓觀展
以下為展覽現場
開幕式:傳承歷史文脈
9月28日,由中國攝影家協會指導,中共青海省委宣傳部、西寧市人民政府、青海省文聯、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青海省文物局、中國攝影家協會紀實攝影委員會、中國攝影出版傳媒有限責任公司主辦的2023首屆中國絲綢之路攝影大展系列活動通過現場與網絡直播的方式在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丹噶爾古城拱海門廣場正式啟幕。
▲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吳健致辭。吳健在致辭中說,本屆攝影大展是落實中國文聯對口援青和東西部協作省市文聯聯席會議精神的具體行動之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他相信,絲綢之路攝影大展的持續舉辦,將進一步提升青海的影響力和吸引力、知名度和美譽度,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同時,也必將樹立、展現可信、可愛的青海新形象,為青海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貢獻攝影的力量。
▲青海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李國權致辭。李國權表示,西寧是絲綢之路青海道上的重要交通“大十字”,其所轄湟源縣扼絲綢南路要隘,據唐蕃古道險沖,是絲綢之路青海道的經濟、文化重鎮,也是一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在“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之際,首屆中國絲綢之路攝影大展落戶西寧湟源恰逢其時。攝影展旨在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搭建文化交流平臺,打造青海影像名片,展現大美青海新形象,在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中貢獻攝影的力量。他誠摯邀請攝影人及游客朋友來歷史文化名城丹噶爾,在影像里感受“一帶一路”的風采。
▲湟源縣委副書記,縣長董峰致辭。董峰表示,回首過往,絲綢之路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匯聚了八方來客。今天再次站在這條文化之路、友誼之路上,續寫這份寶貴的緣分,愿以此次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與各界朋友的交流,也誠摯地邀請大家熱情關注,用鏡頭記錄故事,用畫面分享所見,用閃光燈點亮古城。
▲開幕式上,湟源縣委副書記劉文軍向中國攝影出版傳媒有限責任公司董事、副總編輯陳奇軍授予湟源首屆絲路攝影訓練旗幟。
中國文聯國際聯絡部主任董占順,中國攝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鄭更生,副主席吳健,青海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盧彥,省文聯副主席谷曉恒、李國權,西寧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愛紅,省文物局副局長武國龍,中國攝影出版傳媒有限責任公司董事、副總編輯陳奇軍,省攝影家協會主席蔡征,湟源縣委書記韓俊良,縣委副書記、縣長董峰,縣人大常委會主任任永德,縣政協主席馬田源,與來自北京、上海、貴州、寧夏、陜西、甘肅、廣西、新疆等地各級攝影家協會的代表,以及部分知名攝影家、專家學者、參展作者等出席了開幕式。湟源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甘占芳主持儀式。
本屆攝影大展以“傳承歷史文脈、弘揚絲路精神”為主題,由中國攝影報社、青海省攝影家協會、湟源縣委、湟源縣人民政府、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海省博物館承辦,中國文物學會文物攝影專業委員會、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攝影專業委員會、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中心、西寧市攝影家協會、湟源梓晟礦業有限公司協辦。展覽將持續至10月8日。
▲開幕式還準備了豐富多彩的文藝表演。
展覽:弘揚絲路精神
遍布7個主展區的15個主題展覽的2000多幅攝影作品,如同散布在“絲路樞紐”的明珠,串聯起萬里絲綢之路的歷史記憶,激蕩著跨越山河的和合之美。展覽通過全新的策劃、專業的展覽內容、精巧的展陳設計、推陳出新的呈現方式、沉浸式的觀賞體驗,與丹噶爾古城融為一體。
▲夜晚大幅透光led點亮的展覽作品,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湟源排燈交相輝映,夜間觀展效果尤佳。
▲展覽現場。
展覽內容異彩紛呈,丹噶爾古城往事攝影展、唐蕃古道專題攝影展、古跡尋蹤——考古視野下的絲綢之路青海道攝影展等串聯起絲綢之路的歷史記憶;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邀請展、中國古城攝影聯展、2023首屆中國絲綢之路攝影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地攝影巡展、絲綢之路上的生態青海等呈現出跨越山河的和合之美;中國攝影師眼中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世界遺產攝影展、魅力絲路——我與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的故事攝影展等展示了“絲路精神”的視覺化表達;湟源攝影家專題展、“歷史文化名城”青海湟源攝影展傳遞出“海藏咽喉”湟源的時代魅力。
▲丹噶爾古城拱海門廣場。
作為主展場的丹噶爾古城拱海門廣場從早到晚游人如織。被精彩活動吸引而來的本地市民,聚集在一張張展示湟源歷史風貌和今日新顏的照片前,邊觀賞邊辨識其中或熟悉、或陌生的場景。還有不少趁中秋、國慶小長假遠道而來旅游的游客,有的拿起相機連連拍攝看到的精彩之作,有的在展區特別設計搭建的“鏡框”前合影留念。與此同時,網絡現場直播、360°全景展示,將展覽辦到“云上”,使各地攝影人都能一睹大展光彩。
研討會:人文文明互鑒
9月28日下午,新時代絲路影像理論研討會上,理論家、學者、策展人、攝影師、旅拍達人等不同領域的攝影業界代表,圍繞“一帶一路”主題影像的歷史、價值和新時代表達等話題展開討論。29日還將舉辦旅拍攝影交流會,則延請全國多個知名攝影地的旅拍產業“操盤手”,圍繞產業發展的新現象、新趨勢面對面交流。
▲研討會嘉賓合影。
攝影訓練營:影像交流共享
絲路攝影名家大講堂環節, 扎根敦煌42年的吳健為到場攝影人講授了《絲綢之路上的文化遺產攝影與呈現》,梅生帶來講座《絲綢之路歐亞古城的回響》,他們面向百余位攝影人分享、傳授經驗,零距離交流互動。絲綢之路攝影訓練營、影友擂臺賽等搭建攝影實踐平臺,授課、拍攝、評選、點評,助力學員提高認知、開闊眼界。
▲中國攝協副主席吳健為首屆絲路攝影訓練營學員授課。
2013年金秋,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即“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一帶一路”倡議開啟了中國與世界發展的新篇章。截至2023年6月,中國已經同152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倡議從理念到行動,從愿景到現實,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致力于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了新的正能量。
首屆中國絲綢之路攝影大展在這樣一個歷史時刻落戶青海,在湟源(古稱丹噶爾)展示攝影發展的新理念、新實踐、新技術,旨在共享攝影文化成果,構建開放多元、協同共進、成果共享的攝影文化平臺,推動攝影藝術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以藝術之光點亮社會發展引擎。
文字:李倩 吳平
圖片:景衛東 張寒煙 高嵩 鄧旭鋒 王冀棟 李盛 方占俊 王建青 張永忠 王永鴻 董剛 吳平
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位于青海湖東岸、湟水河上游、日月山東麓,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農業區和牧業區、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的結合部。集絲路樞紐、茶馬商都、昆侖文化發源地之一、古代軍事重鎮為一體的湟源,素有“海藏咽喉”“茶馬商都”“小北京”之美譽,千百年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湟源地域文化。璀璨奪目的湟源排燈、獨具特色的民間社火、豐富多彩的“花兒”曲藝、神秘神圣的西王母祭拜等,無不體現出多元文化交融交匯的景象。
▲從拱海門城樓上拍攝的丹噶爾老街(1942年)柏大衛提供
湟源與攝影結緣已久,百余年前,美國人柏立美、柏大衛父子在此拍攝了一批反映湟源城鄉風貌、生產生活、社會活動等的照片。這些老照片跨越時空,令人直觀地感受到改革開放以來湟源縣日新月異的的發展變化,涵養守望鄉土、傳承文化、熱愛家鄉的家國情懷。
近年來,中共湟源縣委、縣人民政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聚焦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產業“四地”,錨定“湟水上游生態強縣”目標,以“文化提升、全域旅游”為抓手,立足改革創新,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依托“古驛丹噶爾”的特色文旅資源,打響“中國排燈藝術之鄉”“歷史文化名城”等文化旅游名片。一條具有湟源特色的振興之路鋪展在青山綠水間,盡顯生機與活力。
湟源圖賞
《丹噶爾古城拱海門》 李國權 攝
《社火高抬鬧新春》 李崇軒 攝
《日月山攬勝》 閆明苑 攝
《古城歡慶》 李玉清 攝
《菜花映金山》 羅萬福 攝
《湟源排燈》 晁生林 攝
《路若龍舞》 羅萬福 攝
《梅花鹿》 李秉廷 攝
手機端長按二維碼進入展廳
PC端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進入展廳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