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開幕儀式
2023年11月13日,由長江文化促進會、中共蘇州市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長江大保護·共飲一江水”主題攝影展在江蘇省張家港市金港文化中心美術館開幕。展覽以形象直觀的攝影作品展現長江文化的深厚底蘊、長江兩岸的壯麗河山、長江環保的治理成果、長江經濟帶的飛速發展、沿江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影像的力量印證初心使命,唱響新時代的長江之歌。
長江文化促進會會長王琳,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張家港市委書記韓衛,以及長江沿線部分省市攝影家協會主席,多位中國攝影金像獎獲獎者等攝影界、文化界人士出席展覽開幕式。
今年是長江文化節舉辦20周年。20年來,張家港攜手沿江13個省(區、市),深入挖掘弘揚長江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每年舉辦長江文化主題節慶活動,被譽為“縣級市扛起了弘揚長江文化的大旗”。2023年,江蘇及蘇州、張家港向新時代賡續長江文脈邁出了更加堅定的步伐,致力將長江文化節打造成為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的平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的重要項目和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中華文化品牌。作為2023年長江文化節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次展覽以炙熱的情懷和獨特的視角,記錄長江文脈,傳播長江文化,弘揚長江精神,講述新時代波瀾壯闊的長江故事。
王琳在講話中表示,作為全國首個以弘揚長江文化為宗旨的國家一級社團,長江文化促進會將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在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自覺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集聚更多資源、匯聚更多力量,為長江大保護、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蓄能增勢,在促進長江文化交流、產品培育、產業繁榮上出新成果、做大文章,實現長江文化“活起來”、千年文脈“火起來”、文化惠民“實起來”,努力為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更大貢獻。
韓衛在致辭中表示,張家港堅決擔起長江“守護者”的使命擔當,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奮力擘畫新時代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張家港畫卷;特別是與時俱進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連續20年舉辦長江文化節,以實際行動扛起了“弘揚長江文化的大旗”。衷心希望通過本次攝影展,讓更多的朋友領略長江美景、感受長江文化,共同凝聚“保護長江生態、弘揚長江文化”的廣泛共識;歡迎廣大攝影藝術家和愛好者們,常來張家港攝影采風、捕捉靈感,用鏡頭定格精彩瞬間,用光影傳遞美好故事,合力唱響“長江大保護 共飲一江水”的新時代長江之歌。
本次展覽是國內舉辦的參展攝影師較多、作品涵蓋面較廣的長江主題攝影展覽之一,以古詩名句“江流天地外”“江城如畫里”“江上往來人”三部分劃分板塊,集納多幅珍貴歷史老照片,傳播廣泛的經典作品,其中不少是已烙刻在中國人記憶深處的影像佳作。展覽作品中,既有中國革命攝影前輩鄒健東拍攝的1949年渡江戰役前的解放軍戰士形象,又有老攝影家張其軍拍攝的新中國第一個水利工程建設現場;既有年過九旬的女攝影家曉莊鏡頭中的南京長江大橋通車場景,又有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陳鐸在“話說長江”“再說長江”之際留下的峽江風景;既有老攝影家茹遂初上世紀70年代隨國家科考隊拍攝的長江源頭自然景觀,又有眾多攝影家對以三峽為代表的風物中蘊含的鄉愁意韻的顯影;既有陳池春、陳文父子兩代攝影家持續不斷的長江影像關注,又有張家港攝影群體立足本土,用影像照見新時代城市發展、鄉村振興的美好畫卷。
參展攝影家中有20多位中國攝影界個人成就最高獎項中國攝影金像獎獲獎者,有數十位獲得過國際國內攝影榮譽的資深攝影家和新銳攝影師,還有剛剛深入學習攝影的高中畢業生和在校大學生,集百家之長,行傳承之道。攝影師肖萱安拍攝了40年長江三峽,此次帶來的最新作品是他以自己1984-2006年拍攝的上千張三峽老照片為素材,花一年時間制作,重新構建出的自己心目中的三峽景象。張家港攝影人施柏榮在看到攝影家曉莊1968年拍攝的照片時說,南京是他老家,具有年代感的長江大橋和畫面中具有時代特征的公共汽車讓他一下子就喚起小時候的記憶。
展覽縱向涵蓋了不同歷史時期的重大歷史時刻,如抗洪搶險、大橋建成,再到改革開放以來日新月異的發展,特別是新時代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長江生態大保護取得的突出成就;橫向則覆蓋了從長江源頭格拉丹東的雪原冰川到長江入海口6300多公里的波瀾壯闊。長達21米的中國長江三峽寫真長卷以“長江萬里白如練”的氣勢橫亙懸掛在主展廳一側,與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江流域各個時期的自然風景、人文景觀、發展成就和文化底蘊等動人圖景,鋪陳出對長江文化有著深度思考的一個博大精深的長江影像世界。
在特別設立的“長江大保護”單元板塊,展覽以近50幅精彩圖片,集中展示了中國三峽集團在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以及長三角地區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的骨干主力作用,在推動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治理中取得的豐碩成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擦亮了生態底色,彰顯了時代擔當。
開幕式當天下午,主辦單位還邀請了湖北省攝影家協會主席楊發維,中國攝影金像獎獲獎者王景春、李亞隆、肖萱安、鄭云峰、黃一璜,攝影家王奇杰、肖順清,策展人和圖片編輯王遠凌、蔡山海,就“新時代的長江影像傳承與發展”進行了有關長江影像的主題創作,分享交流了經典案例、策展角度和對長江題材攝影的深度思考。今年82歲高齡的老攝影家鄭云峰,長期關注長江、黃河流域及三江源的保護和綠色發展;立足于四川本地的王奇杰,拍攝長江在瀘州境內136公里沿線兩岸人與河流的依存關系;王遠凌《以重慶與長江為例》,看歷史影像在城市發展中的價值;李亞隆用長江“影像速記”和“影像史記”各有側重地拍攝了多個影像專題;從紀實攝影到觀念攝影的肖萱安,以40年的創作思考描繪了自己對三峽影像的最新理解;從攝影記者轉型的楊發維,將傳統與創新融合,用大寫意手法讓長江文化可見、可感 、可親;做了20年與長江三峽相關展覽的黃一璜,分享了3個策展故事,表達了影像和展覽是可以促進人們思考社會生態等問題的策展感悟;王景春《與水結緣》,以極光視覺啟動“大江大河”項目開啟長江等影像考察;“90后”的蔡山海分享了“拾城”紀實攝影師聯盟三位攝影師的長江作品;肖順清以自己的《江流東——我住長江尾》一書,呈現了新紀實作品對鄉愁的重新思考。
本次展覽由中國攝影報社、長江生態環保集團有限公司、蘇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張家港市委宣傳部、張家港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張家港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張家港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指導中心、張家港保稅區黨政辦公室承辦,蘇州市攝影家協會、張家港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張家港市攝影家協會協辦,將展至2023年底。
部分展出作品
大江之源 茹遂初 攝
1976年8月25日,唐古拉山格拉丹冬。
金色三峽 2004年 肖佳法 攝
齊頭并進 姜濤 攝
2019年4月14日,參加馬拉松比賽的選手們經過武漢長江大橋,與動車同行,與黃鶴樓同框。
燈火重明 崔力 攝
2022年8月29日,重慶市渝中區,高溫天氣結束,包括洪崖洞在內的眾多都市景點亮燈。
從香山看江陰長江大橋 李正 攝
2023年7月拍攝于江蘇省張家港市香山風景區
三峽大壩 肖順清 攝
2023年攝于湖北省宜昌市三峽壩區
江島濕地 陸之豪 攝
2022年10月19日, 江蘇省張家港市通洲沙江心島,近處濕地綠色生物的寧靜和遠方南通市的繁華交相輝映。
渡江戰役 鄒健東 攝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59師突擊隊準備將渡江先鋒的紅旗插到長江南岸去。
江邊洗車,重慶,2010年 王遠凌 攝
2012年7月16日,武漢橫渡長江活動 田飛 攝
長江邊看“世界杯” 李亞隆 攝
2022年11月27日,湖北宜昌夷陵長江大橋露天電影大屏前,一群年輕人就著冬日的江風,觀看2022卡塔爾世界杯直播。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