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1日,第二屆中國成都·彭鎮攝影周“小鎮奇遇”攝影真人秀在彭鎮正式開機。本次活動集結了楊延康、達佤央金、張旭龍、劉莉、嚴志剛、羅嫻、德戈金夫7位國內攝影師,他們將入駐雙流彭鎮7天,開啟一段與眾不同的攝影探索旅程。
第二屆中國成都·彭鎮攝影周將于12月29日在雙流彭鎮開幕,今年的活動以“在成都的街頭看一看,走一走”為定位,以“小鎮奇遇”為主題。主辦方特別推出帶有實驗性的、名為“小鎮奇遇”的攝影真人秀活動,旨在希望通過一國內首創的攝影創作類視頻直播駐地項目,深度探索藝術創作的獨特過程。
雙流彭鎮以其獨特的人文風情和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備受關注。在接下來的7天內,攝影師們將與當地居民共處,憑借個人獨有的視角和風格,將小鎮的日常生活、建筑美景、文化底蘊等元素轉化為攝影作品中的線索與故事。同時,攝影真人秀將配備攝影攝像團隊,全程跟拍并通過微信視頻號進行直播和錄播。觀眾可以實時觀看攝影師的創作過程,了解他們的拍攝技巧和創作靈感,實時見證藝術創作的獨特過程。
此次“攝影真人秀”活動不僅是對攝影藝術的一次深度探討,也是對小鎮獨有文化的一次傳遞和展現。策展人那日松表示:“通過‘攝影真人秀’這一國內首創的實驗性質的項目,我們期待攝影可以與小鎮生活真實地互動起來,展現攝影師在古鎮中所經歷的創作歷程和攝影實踐,將攝影文化與小鎮文化有機結合,探索攝影與生活碰撞時的無限可能,讓小鎮奇遇真實的發生。”參與“小鎮奇遇”的攝影師代表也分享了他們對于即將展開的創作之旅的憧憬與規劃。
攝影不僅是奇遇,更是生活與藝術的交匯處。隨著攝影師們的鏡頭聚焦,小鎮的點滴將以一種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呈現出來。此次活動也是彭鎮以文化藝術提升城市品質和對外形象的有益嘗試,不僅為小鎮帶來了新的視角和生氣,也為更多人提供了一扇窗口,窺探小鎮的內在魅力。讓我們一同期待這群藝術家如何用光與影繪制出屬于彭鎮的奇遇。
2022年底,一場熱鬧、新意、“另類”而又“非主流”的藝術活動,將成都雙流彭鎮這個始建于明清的鄉野小鎮推到了中國攝影界面前。說這場藝術活動“另類”“非主流”,其一是因為展覽場地很 “另類”:作品展覽沒有展廳,沒有畫廊,一座座老茶館及周邊老街道的各個角落即是展場;其二是展覽形式“豐富多彩”:有照片、有視頻、有裝置,這些頗具當代藝術展覽風格的影像作品散落在古鎮的各個街道、茶館、咖啡廳、書店中。一時間,彭鎮老街熱鬧非凡,尤其是“大咖級作品”就掛在彭鎮老街的門板墻壁上,加之知名攝影家的講座,帶給觀眾一種沉浸式的觀看享受……成就了一次不按常理出牌的“攝影展”。
“真人秀”攝影師介紹
楊延康
邊喝邊唱,把攝影作為宗教的著名攝影家
“ 我聚焦在大家共同面對的時代問題上——人們在精神危機的年代,尋找依歸和寄托的聲音。”
楊延康,自由攝影師,法國VU圖片社簽約攝影師,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紀實攝影師之一。曾工作、生活于深圳多年,現居成都。楊延康分別于2005年、2009年兩度獲德國“亨利·南恩” HENRI NANNEN PREIS攝影大獎;2001年、2002年兩次獲得“中國最有影響力攝影人物”;20021年獲山東一品國際攝影節年度基金大獎;2002年獲韓國東江首屆國際攝影節最佳外國攝影師大獎;2007年獲首屆沙飛攝影;2012年獲徐肖冰典藏大獎。
達佤央金
牧區出生和成長的青年攝影師
“ 在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一個地方的故事就比另一個地方更不值得去講述,也不存在一個時刻就比另一個時刻更不值得去記錄,這就是我所堅信和秉持著的圖像和文字觀。”
達佤央金,藏族,生于青海海西州天峻縣,現居住青海西寧。先后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大學,圣彼得堡國立大學。2023年獲得第五屆“故鄉的路--中國少數民族攝影師獎”“青年攝影師資助獎”。
張旭龍
著名“寫真”攝影師、“中國寶麗來攝影第一人”
“ 拍攝寶麗來會使我重新找到“攝影”的感覺,調焦、裝片、按快門,我覺得這就像一個儀式,攝影的儀式,是你自己感覺到你是一個職業攝影師價值的體現,從觀察——判斷——拍攝,影像的顯現,就像一個生命的誕生,是一種愛的體現。”
張旭龍,中國著名人體寫真藝術家,寶麗來影像藝術家,代表作《湯加麗人體藝術寫真》,中國第一位寶麗來20×24相機掌機人。1999年,獲第三屆中國人像攝影“十杰”。2002年8月,《湯加麗人體藝術寫真》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2003年12月,被授予2003年度中國人體攝影最佳貢獻獎。2004年5月,法國巴黎《MATCH EN CHINA》專題報道。2015年3月,日本東京Place M畫廊《白色情人節》寶麗來作品展。2017年任Polaroid美國寶麗來中國講師。
劉莉
特立獨行的女攝影師,鄉土文化的影像記錄者
“ 鑼鼓胡琴高腔,唱不完忠義情仇悲喜交歡;眉目身段水袖,舞不盡繁花似錦盛世流年!這些為了夢想的堅守者們令人感動。”
劉莉,現居成都。2015年,作品《王金莊的小腳女人 》獲第9屆“人類貢獻獎”年賽生活習俗類文獻獎;《草根戲班——鄉土文化的堅守者》獲第八屆四川省巴蜀文藝獎。2016年,作品《草根戲班》獲“徐肖冰杯”中國紀實攝影獎。2018年,作品《山那邊》獲第二屆中國民族影像志金收藏獎。2019年,作品《鄉村戲班》入圍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評審會提名項目。2020年,作品《鄉村戲班》獲第三屆中國民族影像志金收藏獎。
嚴志剛
邊走邊拍的著名攝影家,“街拍中國”項目創始人
“紀實攝影從來就不是殿堂,它應該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
嚴志剛,自由攝影師、策展人、攝影垂類自媒體達人。嚴志剛有著30多年的攝影專業經驗,從攝影、編輯、活動策劃和影像收藏,歷經紙媒、門戶和移動互聯網的黃金時代,一直活躍在新聞現場、攝影采編和產業運營第一線。上世紀90年代攝影師生涯中被譽為中國最新銳攝影師之一,后擔任多家媒體視覺總監、助理總編輯和網站CEO等職位。2016年,通過互聯網創立“街拍中國”攝影活動品牌,致力于中國街頭攝影的組織和推廣,先后在全國十幾個城鎮,結合當地資源發起過規模較大的街頭攝影活動。常年通過網絡直播普及攝影知識場次超過300場(抖音:嚴師傅),全網流量超過50+億。
羅嫻
真正的職業攝影師,把紀實照片拍得如同“夢境”
“ 在我摁下快門的時機,和被攝者之間都同時進入事件的狀態,而這個事件,似乎看不出前因,也覺察不到未來,處在飄忽不定的情境,是非正常邏輯下的敘事和抒情。觀看的人試圖找到一點線索或某種含義,最終卻沒有答案。”
羅嫻,自由攝影師,現居深圳。擁有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媒體研究——電視制作專業榮譽學士學位和英國愛丁堡大學歐洲電影研究專業碩士,并于法國巴黎第一大學(索邦)電影視聽系進修。曾赴美國國際攝影中心(ICP)學習藝術攝影, 并獲得該中心頒發的 “麗塔?希爾曼杰出獎”。作品曾在國際攝影中心博物館、法國阿爾勒攝影節等展出,并發表于衛報、華盛頓郵報、德國《國家地理》雜志、《美國攝影》年刊。所獲獎項包括瑪格南首屆國際攝影獎、Lensculture曝光獎和平遙國際攝影展優秀攝影師獎等。
德戈金夫
著名青年攝影師、攝影圈里的民謠音樂人“小安”
“聽說人在喪失語言功能后視覺會變得格外敏銳,我不懂蒙古語,在草原上的我像個啞巴,只能用影像的方式去懷鄉、尋根,我的鄉愁是‘失語的鄉愁’。”
德戈金夫,蒙古族,北京人,攝影師,先后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日本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學博士,現任教于北京工業大學。2015年獲得第一屆“故鄉的路”中國少數民族攝影師獎青年攝影師資助獎,創作方面,長期為內蒙古呼倫貝爾地區的少數民族拍攝肖像,代表作《草原照相館》《新草原照相館》。此外,德戈金夫也是一位民謠歌手,以“小安”為藝名創作并發表歌曲,出版過兩張個人專輯,代表作《給郁結的詩》《美人》。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