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中國與中國人:國家肖像與人民史詩攝影展》在浙江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在即將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75個生日之際,攝影展以500余件攝影作品與文獻,充分展示了國家方方面面的新成果、新成就,多彩呈現中國式現代化新面貌、新氣象。
開幕式現場
中國文聯副主席、浙江省文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許江,浙江省人大常委、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錢曉芳,中國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金一斌,人民日報社浙江分社社長李中文,新華社浙江分社黨組書記何玲玲,浙江省檔案館館長王利月,山東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董事申維龍,浙江省委黨校副校長段法雷,浙江省委黨史和文獻研究室副主任許柏海,浙江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副廳長周劍,浙江省婦聯黨組成員、副主席俞國娟,浙江出版聯合集團董事、副總編輯葉國斌,法國攝影《黑皮書》主編Géraldine LAY,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傅巧玲,中國美術學院老領導毛雪非、白仁海、傅肅琴,浙江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原二級巡視員毛小芳,浙江省文聯黨組成員、人事處處長童穎駿,浙江省婦聯宣傳部副部長符求,山東畫報出版社社長張曉東,上海雅昌藝術印刷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耀康等,和中國美術學院各二級學院、職能單位負責人及師生代表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委員、宣傳部部長、美術館館長余旭鴻主持。
為大型主題出版物《中國》《中國人》揭幕
許江講話并宣布開幕
許江指出,本次展覽是一場通過影像敘事回顧國家歷史、謳歌人民奮斗的文化盛典。展覽中的攝影作品,是真正的歷史、真正的國家敘事:一部革命斗爭腥風血雨、前仆后繼的史詩;一部共和國篳路藍縷,重啟山河的史詩;一部人民群體艱苦卓絕,披肝瀝膽的史詩。“國家肖像”板塊通過一系列歷史瞬間,記錄了新中國的誕生與發展,尤其是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上26個攝影機位的共同聚焦,見證了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時刻;“人民史詩”板塊,鋪天蓋地的影像,襯著100多張共和國的誕生和成長的歷史真實留影。浴血奮戰的戰士、酣歌嘹亮的建設者、爽朗的東北老鄉、海邊持槍遠望的女民兵、北海公園的歌唱少年、邊疆戰士的出列的身影、生活中的平常百姓……這些照片不僅帶著濃重的時代印記,濃厚的生活情感,共同組成了鏗鏘混響的人民史詩,更是看到了父輩兄輩,看到自己,還能看到那些隱在影像后邊的歷史的記錄者和采集者。
展覽中的特別環節——“黑皮書與白皮書的對話”展覽,是通過對比展示展現不同歷史視角下的攝影作品,這既是攝影圖像的展示,又是這個時代的重要的社會學讀本。最后,許江向展覽策展團隊表示感謝與敬意,正是有了他們十幾年來對歷史影像收集與研究的貢獻,才讓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深度得以呈現,得以銘記。
金一斌講話
金一斌表示,“攝影”讓不可見的被看見,把留不住的留下來,為時代積累下了極具現實意義的視覺遺產和圖像寶庫,凝結為國家的集體記憶、民族的奮斗史詩、人民的精神偉力;也正是通過“攝影”,讓我們可以重遇那些平凡而又重大的時刻,重遇照片中的那些人,重遇照相機后的那個人、那群人。他認為,本次展覽呈現的是國家肖像與人民群像,從內容上展現“國之大者”,為時代塑像、立傳、明德;從主線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人民群眾及創造的偉業,彰顯鮮明的“國家肖像”“人民群像”;從敘事手法與風格上展現文化自信,弘揚優秀傳統,堅持守正創新。
金一斌指出,本次展覽的策展團隊中國美術學院攝影文獻研究所,在過往的15年里搶救性地完成了數百位老攝影家的口述史和家庭檔案的數字化,在世界范圍內收集中國共產黨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圖像檔案,建立了數百萬件文獻的中國革命的視覺檔案數據庫與中國影像文獻體系,先后出版了《中國》《革命與復興:中國共產黨百年圖像志》《中國人》等出版物,成立了“美麗中國影像中心”,這些歷史圖像的匯集與技術修復、入藏與公共展覽、出版與媒體報道,切實描繪了美麗中國的建設進程,也展現了中國美術學院服務國家戰略的一流美術學院形象。
申維龍致辭
申維龍表示,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發表10周年,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舉辦本次展覽,是推動國家文化建設的重大舉措,也為大家提供了學習、交流、思考、提高的平臺和機會。山東畫報出版社與中國美術學院團隊合作的又一部大型獻禮畫冊《中國人》出版面世,標志著《中國》系列三部曲終于補齊了最后一塊拼圖。山東出版集團和中國美院有著長期緊密的合作,申維龍希望雙方繼續加強戰略合作與全方位交流,發揮各自的優勢,在科研、出版、學科建設、展覽、重大項目打造等等方面,積極探索,促進多元文化合作,共同履行新時代文明使命文化使命,為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老攝影家代表吳家林致辭
吳家林表示,中國美院作為一所大學,能把中國從革命歷史時期以來的影像用展覽的形式收集并展示出來,且兼具專業性與藝術性,值得敬佩。回顧起自己的攝影之路,作為唯一入選“攝影黑皮書”的華人攝影師,他在本次展覽中看到了西方攝影技術在為我們所用,甚至創作出的作品比國外的還要好。面對展廳中一幅幅巨大的照片,他感嘆到這些圖像是我們前輩攝影師用生命換來的,它們見證了新中國的歷史進程,從艱難抗戰一步步走向國家復興,完全用影像來說話,這也正是攝影的巨大魅力。
《中國與中國人:國家肖像與人民史詩攝影展》是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獻上的禮贊,也是攝影界、藝術界重要的學術活動。攝影展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緊扣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和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10周年的重大時間節點、重大主題,分為“開國大典”“國家肖像”“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三個板塊,涵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建黨百年、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等歷史現場中,新聞記者所攝的新中國主題攝影作品和文獻資料500余件。
展覽從75年前的開國大典的經典場面、戰爭時期“最前線”的影像再現,到建設時期的普通群眾的個體肖像,展出的攝影作品,既有令人激動振奮的宏大敘事,也有暖潤溫情的人本關懷。同時,展覽還體現了“小鏡頭”與“大時代”,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以小人物折射大時代、以小鏡頭展現大氣象,自覺賡續千年文脈,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濃墨重彩地描繪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的壯美篇章。
展覽由浙江省委宣傳部指導,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美術學院主辦,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視覺中國協同創新中心承辦,浙江省美術家協會、浙江省攝影家協會、中國美術學院教育基金會、中國美術學院視覺傳播學院、中國美術學院電影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中國攝影文獻研究所協辦。
部分攝影作品
1949年10月1日,騎兵部隊通過天安門城樓接受領袖和人民的檢閱,1949年。孟昭瑞攝
1949年4月太原戰役,我63軍188師部隊攻擊敵“生命要塞”雙塔寺,1949年。袁苓攝
戰斗在古長城。河北浮圖峪長城位于淶源、易縣交界之處,相傳為宋代楊家將練兵御番之地,1938年。沙飛攝
“天翻地覆慨而慷”— 解放軍占領南京總統府,1949年4月。鄒健東攝
修復高爐上瓦斯管的鞍山鋼鐵工人,1954年。蔡尚雄攝
嚴寒中的青年突擊隊,1955年。張印泉 攝
把最好的大豆交給國家,黑龍江省巴彥縣興隆鎮,1963年11月。袁苓 攝
黃土高原上的露天電影,2002年,寧夏。王文瀾 攝
2018年10月20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白塔公園外的公路邊,一輛賣藏族工藝品的小機動車駕駛室,藏族婦女看著手機開心地笑著。邵小峰攝
2019年6月30日,烏英苗寨駐村第一書記韋桂華(右四)、黨員梁成兵(右三)、梁志新(左二)帶領村民維修河堤。烏英苗寨位于黔桂交界的大苗山深處,共有140戶600多人。其中 100戶屬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黨鳩村,40戶屬貴州從江縣翠里瑤族壯族鄉南岑村。由于地處偏遠,山多地少,脫貧攻堅任務艱巨。黃孝邦 攝
2021年,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上端頭村的“菌光互補”項目。該縣壺山街道上端頭村建成光伏發電站,年發電量達 2850 萬千瓦時,同時以光伏電站代替原有的遮陽網,為底部棚內食用菌的生長營造良好環境,年生產食用菌1125噸,帶動周邊村民200余人就業。朱翚攝
2019年10月1日晚,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聯歡活動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李舸攝
展覽現場
“國家肖像與人民史詩”攝影展學術主持
許江 高世名
總顧問:金一斌 楊守衛
展覽總監:余旭鴻
展覽顧問:盧勇
策展人:高初
聯合策展:晉永權 沈峰 王爍 鄭萍萍 徐家寧
策展團隊:姜溆 陸怡舟 趙錦 章文 胡海烽 韓萌 于瀅 李彥菲 皮昊
專家顧問:王祖強 陳峰
展覽統籌:夏商周
展覽執行:蔡可成
藏品管理:竇亞杰 趙怡
行政統籌:韓亮 張素琪 廖垣 王劍紅 陳衛青
公共教育:朱羚 張維春 章書耘 金雪瑩 許溢文
視覺中國工作組:顧銘琪 曹梅清 邵琳 張珍珍 徐爾璐 韓媛 林雨之
宣傳推廣工作組:徐元 方舟 劉楊 申博 胡心云 邱莉麗 周慧 賈毓秀 劉培旭 傅江杰 唐經志
展覽設計工作組:劉益紅 顧文佳 劉亦池 石羽晨 李辰碩 陳家琪 李玥涵 姚順依 賈曉旭
展品制作工作組:肖雁群 周嘉坤 劉軼恒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