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共生·共建” 彰顯使命擔當
影像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與繁榮學術交流會珠海舉辦
學術交流會現場 徐曉剛 攝
11月3日,作為中國第19屆國際攝影藝術展覽的重要組成部分,“共生·共建——影像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與繁榮”主題學術交流會在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廣東珠海舉辦。業界專家齊聚一堂,圍繞主題,從不同視角發表真知灼見,在影像創作、理論研究、實踐應用等多個方面貢獻了新觀點、新理念、新思路。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攝協主席李舸出席會議并講話。他說,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經濟活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影像作為一種強大的藝術形式和傳播媒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影像可以記錄大灣區的發展歷程,展現大灣區的壯麗風貌。在數字時代,隨著影像與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深度融合,影像還可以激發創新活力,為大灣區的科技創新提供新的動力、帶來新的機遇。在他看來,“共生”是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們在粵港澳大灣區這個平臺相互交流,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凝聚強大的合力,共同承擔大灣區發展與繁榮的歷史使命。“共建”則意味著攝影人要積極投身其中,用影像記錄大灣區的發展歷程,彰顯大灣區的魅力與活力,為區域一體化發展賦能。
珠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紅梅說,交流會的舉辦是對人文灣區建設和珠海高質量發展的大力支持。灣區人文資源豐富、文化多元并存,是文化交融薈萃之地,源遠流長的嶺南文化構成了血脈相連的文化根基。如何攜手共建人文灣區,促進灣區人心相通,以更好服務于大灣區建設,是一個重要課題。她希望國際攝影藝術展和學術交流活動發揮影像傳播作用,激發珠海城市文化發展新動力,為珠海努力建設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樣板提供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撐。
中國攝協副主席宋靖以《“同根連枝”——影像服務大灣區的發展》為題,以粵港澳大灣區5個定位作為切口,從記錄城市的建筑風貌、交通樞紐,記錄大型活動場景和城市間的互動;記錄科研成果展示和科技企業的創新場景,記錄科技人才的交流活動;制作介紹大灣區港口物流、貿易往來等的影像資料,記錄大灣區與“一帶一路”國家的文化交流活動;記錄內地與港澳在金融、法律、醫療、教育等領域的合作交流活動,拍攝制作宣傳短片介紹內地與港澳合作的政策優勢和便利措施;呈現大灣區的自然風光、旅游景點和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展示大灣區的社區生活、文化娛樂活動等宜居場景等方面,闡述影像如何發揮重要作用。
外交部攝影協會副主席張連佑認為,共生、共建是一種發展理念,強調在共同生存、建設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攝影人要不斷創新思維,利用本區域擁有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具有的發展潛力等實際情況,探索影像表達的方式方法;不斷關注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情感聯結,以攝影傳遞溫暖、友誼與相互理解。此外,利用兩年一次的展覽活動,特別是用制作精良的優秀攝影作品、視頻方式,將裝置與互動元素交織在一起,讓攝影展覽走進大眾視野,也為世界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開一扇窗,讓世界讀懂中國。
浙江省攝協副主席、麗水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培權從多年籌辦麗水國際攝影節展的經驗出發,就“麗水攝影的‘十一個一’”分享了經驗。麗水攝影節以“打造攝影名城,擴大國際交流,展示麗水魅力”為目標,堅持國際性、學術性、群眾性、品牌性,通過舉辦攝影展覽、學術交流、駐地創作等系列活動,創下國內攝影節多個歷史之最。他較為詳細地介紹了“一個群體、一個規劃、一系列活動、一個節、一個榜、一系列基地、一個會、一個班、一個園區、一個館、一系列品牌”的內涵和外延,用多組數字呈現了攝影在麗水發展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和成就。
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常務副秘書長陸中秋認為,影像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一是要挖掘地域特色,記錄發展脈搏,捕捉城市風貌變化。二是要搭建交流平臺,促進文化互鑒,邀請國內外攝影家交流采風,舉辦攝影展覽、交流研討等。三是發揮媒體作用,擴大傳播影響,將大灣區的攝影作品推向更廣泛的受眾。四是培養一批具有專業素養和創新精神的攝影后備人才。五是創新活動形式,激發社會參與,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互動活動。六是加強國際合作,提升區域競爭力,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攝影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景衛東,從展示大灣區風貌、促進文化交流、激發創新活力、加強社會凝聚力等方面給出了促進大灣區建設發展與繁榮的攝影方案。即通過城市景觀攝影、自然風光攝影、民俗攝影、藝術文化攝影、科技創新攝影、創業創新攝影、社會公益攝影、人物故事攝影等方方面面,結合用于城市宣傳、旅游推廣,用于文化展覽、教育活動,用于記錄大灣區的多元文化和社會融合,從而增進大灣區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展示大灣區的文化創新活力。
北京服裝學院時尚傳播學院攝影系主任董冬以高校教師視角,從藝術教育和藝術工作者兩個層面出發,談到通過高校的教育優勢,打破學生的地域限制,讓學生通過藝術學習實踐加深家國認知,提升國民身份認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他呼吁在有視覺傳達專業或與影像相關專業的高校,建立聯動體制,給年輕人以更多的展示平臺。他說:“作品去傳播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是我們每位藝術家和藝術工作者,都需要建立起的責任使命感。”
上海市長寧區攝影家協會主席高斐從近年來積極推動攝影“走出去”和“請進來”所做的交流活動出發,談到影像在促進文化互鑒、民心相通方面的重要作用。他通過深圳改革開放初期和現在的對比照片,說明影像記錄時代,見證灣區發展的作用;通過灣區多元文化比如舞獅、粵劇等照片,說明影像溝通心靈,促進文化交融的功能;通過灣區標志性建筑的照片,說明影像凝聚力量,推動區域發展的力量。他還就加強國際交流,提升國際影響,推動文化傳播,堅定文化自信,展現中國特色,創新表達方式,講好中國故事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攝影活動的組織和參與者之一,珠海市攝影家主席陳偉錄介紹,近年來,隨著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影像已成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要力量,起到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助力產業發展、提升城市形象、服務社會民生的作用。用影像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策略,就要加強頂層設計、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創新影像技術、培養專業人才、擴大對外交流。他認為,影像不僅是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強大的傳播工具,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澳門攝影學會會員大會主席、澳門中華文化聯誼會副會長郭敬文回顧了數十年前粵港澳攝影團體之間的交流活動,意在表明影像藝術的傳播不僅促進了三地的文化交流,也為各地藝術家的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經濟合作示范區,更是文化交流的熱土。影像藝術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區域中正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攝影不僅僅是記錄和表達,更是促進理解與共鳴的橋梁。可以通過攝影組織的創新合作,推動共建與合作,讓攝影成為文化和經濟發展的動力來源,把粵港澳三地的獨特文化、歷史底蘊與自然風貌向世界展示。
攝影作為記錄和展現時代變遷的重要載體,在粵港澳大灣區這塊充滿活力和魅力的熱土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廣東省攝協專職副主席陳益剛認為,“共生·共建”要以建好大灣區影像藝術的平臺為首要任務,“融合·發展”要宣傳好大灣區故事,這是時代賦予攝影人的使命。“內聯·外延”,即大灣區與新疆、西藏、青海等西部省市影像互動,向外延伸攝影力量。未來,廣東攝協還將抓好大灣區的攝影創作、展覽、人才培養以及重點辦好粵港澳大灣區攝影藝術峰會和廣東攝影嘉年華。
中國攝協副主席王琛在總結發言中表示,通過本次學術交流會,大家深切意識到了影像在大灣區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將成為我們記錄歷史、展現當下、展望未來的重要工具,成為我們推動創新、促進合作、提升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學術交流會聚焦主題,觀點紛呈,內涵豐富,不僅拓寬了視野,更激發了大家對影像與大灣區發展的深入思考。此外,各位專家不僅關注了當前影像與大灣區發展的熱點問題,還積極展望了未來的發展趨勢,探討了影像在未來發展中可能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這些前瞻性的思考和探索,不僅為我們指明了未來的方向和路徑,也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思路和啟示。”
學術交流會由中國攝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陳瑾主持。
文字:李晶晶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