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華陽路街道民心小區與金谷苑小區的交界處,一座名為“春天里·照相館”的特別空間正式啟用。這里不僅是一個拍照的地方,更是一段段溫情記憶的起點,是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的結晶,是社區治理創新的生動實踐。
2020年,民心小區與金谷苑先后進行了精品小區改造。在公共空間重塑的過程中,大家發現,兩個小區之間相隔的那一道小木門后是一個被遺忘的雜物車棚,既不美觀實用,又存在一定安全隱患。面對這一現狀,華一居民區在多次意見征詢和實地調研后,決定拆除那道門,打造一個連接兩個小區的社區便民服務空間——“春天里”。
2022年初,“春天里”以它那綠色的櫥窗、彩虹門等時尚元素,首次向居民敞開懷抱;同時,還攜手居民共慶“社區歡騰節”,歡聲笑語中,社區的凝聚力悄然增強。
今年,華陽路街道攜手轄區社會組織“社趣更馨”,再次為“春天里”賦予新的生命力,將其打造成照相館。內部空間布置得如同節日里的溫馨客廳,點滴細節都透露著家的味道,讓居民們在這里能夠感受到家的溫暖和幸福。
活動現場,80歲的居民韋阿姨激動地說:“我在這住了53年,我和老伴已經40年沒一起拍照了,剛看了攝影師拍的照片,真是太美了。”韋阿姨的心聲,正是無數社區居民對這個小區深厚情感的縮影。
年輕一代同樣被這份溫情所吸引,五年級的羅彬瓴興奮地說:“這樣的活動既好玩又有意義,每年都來拍一張照片,以后就能看到我們家的變化了。”
都佳物業的一對夫妻工作人員也滿懷感慨:“我們在這里工作了5年,這里就像我們的家一樣。很久沒有一起拍照了,今天真的很開心。”他們的言語中,透露出對社區的深厚感情和對“春天里”的喜愛。
“今年,春天里照相館作為‘為民服務’的延伸點,更具象了。金谷苑很多居民在這里正好住滿40年,民心小區的居民入住的時間更長,很多人剛搬來的時候還年輕,在這里留下很多生活的印記,這次我們以照相館的設立為契機,將居民們的幸福時刻定格下來。”華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鮑莉介紹道,“拍照的時候,大家也會想起這些年的鄰里情,感恩這塊土地滋養了自己和家庭。”
羅彬瓴的母親在接受采訪時說:“生活在這個社區,我們與鄰里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共同體。我小時候常做志愿者,這樣的經歷讓我深刻理解了社會的溫暖。我希望我的孩子也能對社區有更多的了解,學會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她的話語,不僅表達了對社區的熱愛,更寄托了對下一代的期望。
“春天里”的建立,不僅為社區居民帶來了便利與溫馨,還成為了連接彼此的橋梁。為了更好地展現社區改造的成果,傳遞鄰里間的溫情故事,華陽路街道還將舉辦攝影展,展出居民們幸福的笑臉以及社區的變遷。這些照片和故事,將讓更多人感受到來自社區的溫暖與力量。
采訪手記
“春天里”,這個名字不僅承載著空間的意義,更寄托著對未來的美好愿景與期待。“春天里·照相館”的設立,是華陽路街道社區治理的一次創新實踐。它打破了傳統社區治理的局限,讓居民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春天里”將成為居民們心中的溫暖記憶,也將成為華陽路街道社區治理的一張亮麗名片。華陽路街道也將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不斷提升社區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共同打造一個全齡友好、互幫互助的新型社區典范。我們也期待更多關于“春天”的溫馨故事在這里綻放,書寫社區治理的新篇章,讓“春天里”成為社區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園。
攝影:唐 宕(通訊員)、李媛媛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