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堯在頒獎典禮現場發表獲獎感言。張雙雙 攝
“從記者角度來講,拍了東西有園地發表,作品能跟讀者見面,這是最要緊的。什么攝影家啊,什么名譽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讀者心中是什么形象?!?9歲高齡的攝影家何世堯談及攝影,憶及往事,感慨萬千。
何世堯的攝影生涯伴隨著共和國的腳步成長。1950年,15歲的何世堯離開家鄉浙江永康赴上海格致中學讀高中。1952年,17歲的他被選送到剛成立不久的人民畫報社學習攝影,18歲赴內蒙古采訪,19歲赴海南報道黎族風情,20歲成為人民畫報社首位派往西藏采訪的記者,其拍攝的西藏影像系列報道隨著《人民畫報》的海外發行,被傳播到全世界……從對攝影一無所知到走上職業道路,并逐步成為擅長專題攝影、人物報道和風景攝影的名家,何世堯從未離開過人民畫報社。在這里,他用鏡頭聚焦錦繡河山的恢宏勝景,用光影書寫平凡而又精彩的藝術人生。
何世堯的名字與他的代表作《巍巍長城》緊緊聯系在一起,這幅被譽為“長城第一照”的作品,雖未獲得任何獎項,但無疑是可以載入新中國攝影史冊的經典。
1962年,接到拍攝長城任務的何世堯經過查閱多方資料發現,當時站在長城拍長城的比較多,早晚時分拍攝長城的人少。他曾設想拍攝“一抹朝陽染紅燕山峰巔,長城在藍灰色的山巒中蜿蜒”的畫面?!皩嵺`證明,脫離現場實際的美妙設想只能是空想,”何世堯回憶說,“由于東面高山遮擋,陽光照到峰巔時,不是我想象中的‘染紅’的場景。”于是,他便重新構思并最終成功實踐了 “離開長城拍長城”?!拔耶敃r以一塊高高的山巖為拍攝點,等到側逆光勾勒出遠山起伏的條條輪廓光時,正好薄霧籠罩下的遠近山體層次分明,我按下快門,拍完了整卷膠卷。”《巍巍長城》由此誕生。1974年,這幅照片被制成巨幅壁毯贈送給聯合國,至今懸掛在聯合國主賓大廳。也是從《巍巍長城》開始,何世堯與長城攝影結下不解之緣,并以此為起點,將他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與審美,融合于更廣闊的風景攝影之中。
從拍攝長城時悟道“現場構思”和“形象儲存”開始,何世堯將知“天時”、 識“地利”,以“天人合一”作為風景攝影的至高境界。后來,該理念還被中國攝影函授學院及高校攝影教材所采納?!按笞匀坏摹鞎r’是春夏秋冬,節氣代序。大自然的‘地利’是東南西北, 氣象萬千。而‘人和’就是拍攝者的藝術修養?!焙问缊蛴幸粋€好習慣,就是每次拍攝照片都要將想法訴諸筆頭,寫文章陳述觀點。翻開他出版的多本畫冊,就會發現,幾乎每幅照片下面均有詳細的圖片說明,以及他對于拍攝背景、圖片構思、概念闡釋的解讀,這讓他的攝影作品有了靈魂。
1979年,何世堯和時任《人民畫報》美術編輯的蒼石合作編輯的《中國風光》畫冊問世。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本全部以祖國錦繡河山為主題的大型畫冊。一經出版,在中國攝影界便掀起了“風光攝影熱”,繼而推動了當時各地旅游業的興起和發展。彼時,何世堯自己行走于西湖、九寨溝、黃龍、張家界、阿爾泰山等風景名勝地,接連拍出了一批備受關注的攝影作品。
作為一位資深的專題攝影記者和編輯,何世堯始終認為,專題攝影實際上就是用照片“做文章”,用照片表達主題思想,用照片吸引讀者,這便是他信奉的“紀實地藝術,藝術地紀實”創作理念。“攝影的紀實是科學的紀實,攝影要發揮作用,一定離不開紀實的特性,風景攝影也是紀實的。對風景攝影,我迷戀‘自然美再現中的升華,升華中自然美的再現’?!?在何世堯的采編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是120多組專題攝影報道,共400余頁見諸從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的《人民畫報》,內容涉及國家建設、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1964年,他的作品發表量達到40多頁,幾乎相當于完成了一本《人民畫報》(當年《人民畫報》包括4封每期48頁)。
何世堯對于人的刻畫細致入微,毫不臉譜化,這與他在專題拍攝中常年深入群眾、調查研究的經歷是分不開的。從人物個體到社會紀實,他的攝影理念一以貫之, 特別是從20世紀50至70年代,他拍攝的一系列紀實作品成了留存那個時代人民生活記憶的重要視覺文獻。其中就包括1955年他沿著通車不久的康藏公路獨闖西藏,于路途中完成的一組《從雅安到拉薩》專題報道。當時,他用了一個月零六天的時間坐汽車從成都到拉薩,采訪還未完成,就已將彩色正片寄回畫報社。1959年,何世堯第二次進藏。前后兩次進藏采訪,他完成了20多組專題報道、1期《人民畫報》封面、3期畫報封底,用鏡頭記錄下西藏和平解放、實行民主改革后,西藏人民的新生活、西藏的新建設成就等,讓新西藏景象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傳播。
“攝影師拍出的照片一定要和讀者見面,被讀者鑒賞承認,才能成為好照片,才有了被觀看的價值?!焙问缊蚴种匾曊掌l表,他也時常感念自己的“恩師”敖恩洪,帶領自己走上了職業攝影之路。歲月深處,不忘初心。對記者前輩的感恩感念,對拍攝經歷的如數家珍,對攝影事業的熱忱奉獻,串聯起了何世堯從17歲到60歲的人生軌跡。退休后的何世堯依舊沒有放下攝影,繼續身體力行、盡己所能地反哺家鄉。出畫冊、辦展覽、開講座,他以自己數十年的攝影實踐經驗影響了家鄉的很多攝影后輩。
以攝影記錄共和國的奮斗歷程,用圖像留存新中國畫報事業、外宣事業在不同時代的精彩瞬間。何世堯說:“能被讀者認可就是我的夢。”一生堅守一地,一生篤志一事,用鏡頭寄情于景,以光影借景生情,何世堯用樸實無華的人生信條注解了歷經歲月沉淀后不改初心的熱愛和為時代留影的使命擔當。
何世堯攝影作品
巍巍長城 北京八達嶺(拍攝于1962年)
我國首次登上珠峰的三位英雄,由左至右:屈銀華、貢布、王富洲。(拍攝于1959年)
西藏青年婦女們。(拍攝于1960年)
表演藝術家謝芳。(拍攝于1963年)
瀑流縷縷自奏鳴 九寨溝諾日朗瀑布(拍攝于1980年)
城山濃淡朝暉凝 北京金山嶺(拍攝于1985年)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