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知 發布時間:2019-05-13 10:49:26 來源:影像中國網 【原創】 編輯:樂呵
【允許轉載,轉載時請標注來源和作者】
2012年,海南三亞海灘上,某學校教職工療休養。
2014年,韓國首爾塔上的游客們。
2014年,浙江麗水防洪堤上的一群中年婦女。
2014年,浙江麗水防洪堤上執勤的協警。
2014年,浙江麗水市區防洪堤,民間樂器愛好者群體在訓練。
2015年,浙江縉云某文化禮堂,等候演出的樂隊。
2016年,浙江縉云河陽村,一群高中女生在參加表演活動。
2016年,浙江云和長汀沙灘,某同學會在進行合影。
2017年,杭州某酒店在進行服務員業務培訓。
2017年,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用微信視頻舉行在線同學會的師生們。
2017年,麗水江濱公園,一群在晨練的婦女。
2017年,麗水實驗中學門口,某酒店在招攬畢業酒席業務。
2017年,麗水職業技術學院文秘專業學生在舉行匯報演出。
2017年,浙江麗水市區龍門嶺小區,一群中老年婦女在舉行慶祝雁皇OTO體驗店開業宣傳游行活動。
2018年,麗水囿山小學,在等候入場參加大型活動的學生們。
2018年,南京市區街頭,剛結束活動后的某公司業務員。
2018年,在杭州良渚博物院內休息的觀眾。
2018年,在杭州武林廣場環球中心晨練的群眾。
2018年,浙江縉云好溪邊,纖韻瑜伽戶外群在舉行瑜伽戶外展演活動。
2018年,浙江縉云鎮東村,一群中老年人在接受某醫藥公司舉行的保健器材免費體驗活動。
2018年,浙江麗水,國家電網在組織“道德講堂”活動。
2018年,浙江麗水,聚集在市民廣場晨練的市民。
2018年,浙江龍泉,在候場區休息的演員們。
2018年,浙江龍泉,在舉行民俗表演的村民們。
2018年,浙江龍泉,自行車騎行大賽現場的樂隊。
2018年,浙江省展覽中心,在參觀“蒙娜麗莎的微笑”展覽的觀眾。
2018年,浙江溫州“Mondodo夢多多小鎮”,小學生在體驗嬰兒養育活動。
2019年,浙江青田,等候入場參加“全國鄉村春晚”演出的舞獅隊。
群
——王華平
對于日常生活的觀察,是我拍攝這組專題作品的真正源泉。我所拍攝的群體人物中個體的表情基本都處在一種沉浸式的情緒,由此試圖構建出一個群體的特征。隨著互聯網的延伸發展,如微信、QQ等即時聊天軟件的出現和普及,線上群組功能不斷完善,線下群體活動樣貌不斷豐富,活動形式從線上的虛擬空間延伸到線下的真實生活,人物身份不斷變化、轉換、重構,成為我觀察和思考的切入點。與此同時,這種觀察和思考的過程也是自我意志的投射。
相關評論
移動互聯網時代逐漸改變著人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及溝通方式。目前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微信里的朋友圈。它將人圈成不同群。有道是物有類聚,人有群分,正是這些群構成了社會的一個個新的單元。
有趣的是,在移動互聯網傳播語境下,手機軟件成為一種線上和線下的微妙鏈接的器具。我們逐漸發現一個新的現象,就是曾經的線上活動,不斷在返回到線下。線上的虛擬活動演變成了線下的真實活動。各種同學會、老鄉會、商會、年會、車友會等又以一種群的活動形式真實地開展著,這些不同類型的小群體活動不斷地對我們的身份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劃分又重新組合成新群在現實生活中實實在在地存在著。我們扮演著一個又一個角色,演繹著一段又一段活香生色的生活。
攝影家王華平及時地抓住了這個切入點,將“群”納入了自己的拍攝計劃,他把“群”的活動作為自己觀察社會的主要載體。巧妙的是,他在觀察時,對于“群”的日常生活有著冷靜地觀察和思考,有著他自己特有的方式,呈現了一個攝影師個體意志獨特的審視。他的影像脫離了群體性活動照片一般性的視覺趣味的審美。但是作為一個群體,在影像的處理中又有其內在結構和旋律,以及色彩搭配,這種微妙地處理也正顯示攝影師本人高超技術及不一般的視覺素養。而作為“群”中的個體人物身份變化豐富,群體活動里面的個體表情處于沉浸式的情緒與狀態,而這種微妙的情緒是處于其中的個體很難察覺的。特別是同一個體在不同的群中所體現的狀態更加耐人尋味。也正是這樣的一個個切面,讓這些人物處于“群”里,又保持著個體的狀態,它不是千人一面的群,是我們當下共同演繹的生活。
——王培權
王華平照片里的“群”,看上去是一些零碎的組成,由于某種臨時性的緣故而聚集。“群”里的個體,似乎只有處在集體無意識或有意識中,才真正飾演起自己的角色,而我們觀眾,才可以在熟視無睹的畫面中感到些許的訝異。這種陌生的熟悉,沉默的喧鬧,隔閡的融洽,疏離的密切,其間的交織、纏繞、串聯,引人入勝。
閱讀王華平的《群》系列,拍攝對象的類型不值得深究,重要的是描繪這些類型在特定時空中的作用,以及他們形體和性格的生動顯露,如此,每一個“群”就帶有豐富的信息。這些信息表明,出色的照片不存在多余對象。多數人日常生活的瑣碎景象可能無助于幫襯宏大敘事,但不等于沒有意義,它們活靈活現著生存的環境、氛圍和質地,撬動我們對此的認知和感受。
——姜緯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