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有強 發布時間:2019-11-04 15:37:09 來源:影像中國網 【轉載】 編輯:樂呵
【允許轉載,轉載時請標注來源和作者】
《缺口》1987年湖南桃源縣二里崗鄉。
《吊橋》1992年云南景洪州。
《手扶拖拉機上的孩子》1992年云南普仁洱縣。
《橫行霸道》1993年湖南常德市城區。
《車混》1996年湖南津市農村
《人貨相混》1999年湖南常德鼎城區。
《老人與小孩》 1999年湖南澧縣。
《羊群》2001年青海省德令哈。
《可可西里》2001年青海省青藏公路。
《拖礦石的車》2016年湖南臨澧縣新安鎮。
《高鐵建設工地》2017年湖南桃源縣楓樹。
《輕軌》2018年10月重慶。
《火車》2019年3月長沙。
“有車必有路,有路便有車”。
這段廣告語,曾經占據著不少愛車一族的記憶。
車是個好東西,很小的時候,因為物質匱乏,在我們那個上千人的村莊,能夠坐上破舊的貨車顛簸一番,都會成為炫耀的資本。所以,車于我,我于車,感情特別。
16歲進工廠當了學徒工后,第一個愿望是買一輛自行車,哪怕是二手的都行。終于,我用“小聰明”換來一輛自行車,這車子是用買來的零件組裝的,為節約成本,比商店出售的自行車少了后衣架、擋泥板、前保險杠、車鈴。
33歲那年,我拿了汽車駕駛執照,花2000塊錢買了一臺在當時只能視為廢品的“伏爾加”轎車。由于密封性差,每次從車內走出來,就感覺像是在汽油缸內洗了一個“桑拿”。必須等洗完澡、換身干凈衣服,留在身上的汽油味才消失,鼻孔也才有清新之感。
2001年,我拿出全部積蓄買了一輛別克賽歐。這次是揚眉吐氣了。手持方向盤,行走在四方,感覺爽歪歪。近些年來,老婆常嘆息:“如果把當年買車的錢用來買房子,如今吃利息也能保持基本生活?!蔽倚Υ穑骸帮L光在前面了,不悔啊不悔,終生不悔?!?/p>
車在變,路在變,生活節奏亦在變。什么是好車、好路、好生活?衡量幸福指數的標準也在變。
“我們走在大路上,意氣風發斗志昂揚?!边@首至今仍被唱響的革命歌曲誕生于1963年,道路的曲折與行走的艱辛,讓我這個“60后”在世俗中學會了堅強。1987年,我開始用照相機記錄路上的世界,邊走邊拍,攝影成為了追求與夢想。
《車與路》,正是我用車輪碾壓出的情感結晶。
相關閱讀
趙有強簡介
湖南省新聞攝影學會副會長,常德日報傳媒集團高級記者、圖片總監。系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員,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客座教授,常德市政協委員。趙有強1987年開始自學攝影,1992年擔任專職攝影記者。30年來,他始終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用相機記錄家鄉變革中的熱點、焦點、難點。他的作品敘事性強,攝影語言表達充分,在瞬間中,讓讀者了解到國家或地方政策的深化等。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