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知 發布時間:2021-03-31 16:19:46 來源:麗水攝影博物館 【專稿】 編輯:影像中國網
【允許轉載,轉載時請標注來源和作者】
胡煥庸線,即黑河-騰沖線,最早由胡煥庸先生在1935年提出。隨著中國西北部氣候突變,不復漢唐時的溫暖濕潤,約形成于1240年代,直至今日,胡煥庸線東南面43%的國土面積上,依舊居住著94%的人口,而線的西北側居住著大部分的少數民族。這讓胡煥庸彼時發出感嘆:“其多寡之懸殊,有如此者。”
這條橫跨中國的假想線,有著巨大的經濟、環境和政治意義。從胡線被提出至今近百年過去,胡線兩側的巨大差異仍未動搖。除了胡線西側人口稀少之外,兩側降雨量、人口、地理環境、農業經濟、社會形態的各種錯層關聯,才是它背后的邏輯。早幾年重新被輿論提及,直接原因是李克強總理的關注,據公開報道,他在城鎮化框架中提出如何打破胡線的問題,即東西部發展不均,和上世紀末的西部大開發是一個方向的。
地處不同降水、地質結構交界處,胡線上地震、沙塵暴頻發,但同時自然資源也相對比較豐富,比如礦產,全國劃定的69個資源枯竭型城市中,東北占了21個;比如水利資源,胡線西南段分布的大型水電設施數量較其它地方更為密集。資源多了,人和外界的關系會更復雜。因為胡線兩側降雨量不同,基于游牧文明的少數民族則多數聚居在不適合發展農耕的西北側,漢族則多數聚居在另一側,歷史上,胡煥庸線是中央集權的王朝直接影響力和控制力的邊界線,也可以密集觀察到漢族和少數民族文明的沖突與融合。
這條千年間切割了荒涼繁華的分界線,是否可能在現代國家的技術革命中發生松動?這一進程,又會將我們帶向何處?帶著對民族融合、資源博弈,思潮變遷等議題的關注,本項目于2016 - 2017年間展開,暫結于一場五千五百公里的全國公路旅行。
評委評語
嚴志剛
周平浪的《胡煥庸線》組照,秉承了一種“公路攝影”的特征,視覺上呈現了一種看似隨意的快照感,但每一張卻值得細細回味。它們依次展開,從鄉村到城鎮,觀者仿佛通過攝影師的眼睛,做了一個浮光掠影般的冬季旅行。在上一幅影像還在大腦皮層殘留著印象之際,下一幅畫面接踵而至,前后影像的疊加,不斷強化我們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那種熟悉和陌生感。整體基調看起來是寫實的,但是在有距離的觀看之間,卻令人陷入孤獨、憂傷和迷茫之中,甚至有一種恍如隔世。
作者簡介
臺州人在上海,畢業于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倫敦藝術大學傳媒學院,現為澎湃新聞攝影記者。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