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光文 發布時間:2021-04-19 15:11:40 來源:影像中國網 【原創】 編輯:影像中國網
【允許轉載,轉載時請標注來源和作者】
2019年1月21日,早上8點,一條紅船在夔門下的白帝城尋找可以靠岸的“碼頭”送居民到老城來參加朋友的喜宴。紅船是早上5點30分從瞿塘峽下游的大溪鎮出發的,天還沒有亮就穿越了8公里的瞿塘峽。
2019年6月26日,駕駛艙里的船老大和他的女兒。
2019年6月27日,縣城碼頭上,一名剛下船到縣城來讀書的學生。
2019年9月4日,老人生病了,家人背著她乘紅船到縣城看病。
2019年9月5日,紅船隨叫隨停,方便峽江兩岸的居民運送生產生活所需的各種物資。
2019年10月5日,沿用了數十年的船票。
2019年12月23日,一名年青人在船上展示他們剛在縣城里拍攝的婚紗照。
2019年12月24日,兩位老人在船艙里動起了手。
2019年12月25日,紅船上還有臥鋪,方便出遠門的村民休息。
2020年1月15日,一條在巫峽里航行的紅船,船頭上站滿了外出打工返鄉的人。
2020年1月20日,帶著從縣城買來的新衣服回家。
2020年1月21日,即將到達巫山縣城。
2020年4月20日,三峽庫區巴東,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停運了3個多月的紅船又開始運行了。
2020年10月2日,一對新人乘坐紅船回到神女峰下的老街結婚。
2019年12月30日凌晨7點三峽庫區巫山5碼頭, 江邊碼頭的空地上一群黑黢黢的人影扛著大包小包,排隊上船,江風迎面撲來,風冷刺骨。
胡江華一邊跨上停靠在岸邊的紅船,一邊和其他返鄉村民正小聲交談著,香煙燃著明滅的小紅火星。胡江華今年正好50歲,家在巫山大溪鎮,今年是他外出打工的第20個年頭了。“我也記不得坐過多少次紅船了,反正從我記事開始,都是坐這樣的紅船進出三峽的”, 胡江華說。
“峽江紅船”是三峽地區特有的一種水上交通工具。三峽地區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在歷史上一直是我國陸地交通最不發達的地區之一,數千年來當地居民的出行基本全部靠船,大的客輪沿途只停靠縣城。一些峽江邊的鄉鎮,大客輪是不會停靠的,人們的出行還是有問題的。
為方便百姓出行,上世紀50年代,有關部門在峽江200多公里的水域里,專門開通了聯系各鄉鎮和縣城的小班船。這些小班船如同我們城市里的公共汽車,專門在各鄉鎮、村落間來往。改革開放后,出行的人多了,小班船也多了起來,最多時達到500多條。90年代,為了加強管理,把這類小班船都涂上了紅色,三峽兩岸的村民都親切的稱它們“峽江紅船”。
2018年12月初早上5點,巫山瞿塘峽口,一條長度不到25米的小紅船,沿江而上穿越瞿塘峽。艙里大約有三四十乘客,多是鄉民和老年人,艙里擠滿了各種農產品,他們要去奉節趕集。一只小小的燈泡從矮矮的艙頂吊下來,昏黃如燭火的燈光把一艙人攏在一圈暖而暗的光里頭,投下一道道濃淡交疊的黑影,好像一幅俄羅斯的油畫。船頭大燈明晃晃的,紅色的甲板和艙壁、艙門烘托出一圈暖暖的色調。
紅船在江上沿著之字形的路線迂回前進著。船頭的探照燈打到暗沉沉的江上,對岸的黑暗中隨即有光點閃爍了兩下,船就向著那方開去了。船老大告訴我,那是有人要乘船的訊號。峽江居民要趕早乘船,手電筒是必備的照明和“通訊工具”。船漸漸靠近江岸,探照燈圓形的光影里,橘子樹下等著一位村民,橘樹上紅彤彤的橘子被燈照得像一個個小燈籠。接到這位乘客后,船又轉向,繼續往上游的對岸開去。從巫山到奉節20多公里水路,有20個這樣的站點。一塊桔子田、幾塊平坦的巨石或者一小塊灘涂,都是一個小碼頭,即使只有一個人,也會停靠過去接上他。在江峽的深山里,有的山民半夜三點就會起床,走兩個多小時的夜路才能下到江邊趕船。
開船的是50多歲的夫妻劉輝和王軍,他們二人在這條穿越瞿塘峽的水域上跑了10多年了,劉輝說:“我們十多年前跑這條線路的時候,當時有十多條船跑,現在三峽庫區通了高速公路,鄉村的公路也通到了縣城,坐船的人也越來越少,只剩下了我們一條船了”。
整個三峽庫區紅船的情況也和劉輝和王軍夫妻說的一樣,由于高速、高鐵,以及村村通的建成,除了少數地區出行需要船以外,三峽大部分地區的人們出行都走陸地了,三峽紅船也只有在巫峽和瞿塘峽還留有近10條船在運行,其他地區都已消失。
天色漸明,山與江的輪廓漸漸清晰,兩岸巍峨峭拔的青山夾峙一江浩浩蕩蕩的江水,包裹在黎明時分的淡藍薄霧中,浩茫闊大。滾滾歷史的洪流里,又有什么是不會消逝的呢?江上來來往往的紅船,幾十年間從無到有,從多到少,不過是歷史變遷的一朵小小浪花,而生生不息的無窮無盡的恰是這滾滾不盡的浪濤。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