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龍江 發布時間:2023-08-31 09:07:58 來源:影像中國網 【專稿】 編輯:影像中國網
【允許轉載,轉載時請標注來源和作者】
阿媽達布拉姆峰
喜馬拉雅山脈
寂境(喬戈里峰的冰川)
邊際(洛子峰壁)
不朽之境(阿媽達布拉姆峰)
秘境(馬卡魯)
封境(馬卡魯峰大本營正在消退的冰川)
魚尾峰
1分鐘(馬卡魯峰2018年4月25日 20:22-20:23)
流瀑風暴 (高海拔雪山氣流的變化形成的風暴,可以達到十二級的臺風,足以摧毀一切附著物)
昆布冰川 (2014年4月珠峰南坡昆布冰川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冰崩,14名夏爾巴鮮活的生命被崩塌的冰川埋在了這冰川之下)
冰雪融化沖刷形成的溝壑
即將到達馬卡魯峰頂峰的兩位攀登者
生活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巖羊
馬納斯魯峰的高山協作在向著大本營的路上艱難的行進
行跡(南坡珠峰的夏爾巴高山協作)
8848俯視
《山在那里》是我山系列三部曲里面的最后一部,總想通過對山川的理解去呈現大山的氣勢磅薄、巍峨壯美,總在思考怎樣把大山的具像凝固在抽象的空間,延伸出無法言說的意境;把大山的別樣情懷,表現出不一樣的情景;把大山的空靈,沒入心靈之境地,形成自己的語境。
每次走進雪山,一陣風給身體帶來的顫抖,一片云掠過山脊留下空間感、層次感和節奏感,都能賦予我一定的情感,能將自我予以外化,“境由心造”同一時空存在的同一客體,可以出現多個不同視像;“相由心生”,雪山的黑白灰,白色的膨脹性和炫耀性,點燃了興奮的情緒;黑色的深邃、渾厚、凝重,營造了一種沉靜的氣氛;灰色的平靜、細膩、樸素,能使人的情緒產生一種寧靜、平和的感受。它干凈、純粹,所滲透出來,發散開來的是一種孤獨,一絲悲憫,一腔狂熱,一拯摯愛。這也是常常觸及我靈魂的地方。
——龍江
龍江的《在山那里》由胡國慶策展,即將在2023第十屆大理國際影會展出。展出地點位于大理壘翠園K-1-1
策展人語
山,一直都在,在其超越瞬間的恒久景觀中展現著不朽之境,提醒著我們跨越時光流逝的精神維度,去感悟更廣闊的宏大存在。
登山家、攝影家龍江的《山在那里》,是對“馬歐之謎”的主角喬治·馬洛里的跨時空回應,是一次溢于表象之上的內心表達,是一場關于自然和人類關系的微妙敘事。
登山的天賦給予龍江對山的超然敏銳度,他深入感知山脈的宏大與細微之處,將山的有形與無形化為影像語言,既是現實與想象的交織,又是攝影與繪畫之間的邊界模糊,通過對影像的重構與“揉捏”,描繪著山的變幻無常與永恒存在。
透過影像的藝術抒發,龍江預設好“臺階”,讓我們慢進到一個超越物質外貌的境界,去思考事物的本質與內在力量。此刻,山逐漸化為一種符號,模糊的邊界與交錯的層次,打破常規的視覺框架,映照生命與存在、人與自然的復雜關系。
以外在的山,反觀內在自我的存在與意義。這樣的思辨讓我們意識到,當我們凝視山峰時,也在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追問、恐懼與希望。在這個層面上,我們與山建立起一種更深層次的關聯,以山為鏡,自身的內在本質逐漸清晰顯現。
與山相遇,與自我對話,見山,見自己。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